73歲的呂日新16年播綠太行山深處,栽種百萬株植物
人民日報綠色家園:他對這片土地愛不夠
![]() |
|
郁郁蔥蔥的洞陽坡。 |
![]() |
|
播綠太行的呂日新。 |
在河北省石家庄西部太行山深處的井陘縣洞陽坡,一塊“萬畝連翹生態栽培示范基地”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牌匾是由河北省農業廳、河北省財政廳和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聯合豎立的,建設單位是井陘縣洞陽坡生態經濟園區,基地負責人叫呂日新。
如今的洞陽坡,春看連翹花,滿目黃金嶺﹔秋賞黃櫨葉,層林盡染紅﹔炎夏無酷熱,雲雨罩山影﹔冬雪化陽坡,冷氣凝霧凇。這裡,河北洞陽坡省級森林公園正在建設,遠客近友慕名而來。
誰能想到,16年前,這裡竟是“山高路陡人不留,守著大山人發愁”的省級特困村!“從無到綠”的變化,正是緣自呂日新的實干苦干加巧干。
從下鄉扶貧到辭職治山,要讓山裡人過上好日子
現年73歲的呂日新,早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曾是一名醫生,端著旱澇保收的“鐵飯碗”,后轉業到石家庄市衛生局。
1986年,中共石家庄市委要求“黨政軍警民,大家來扶貧”。市裡分配給衛生局的扶貧點是井陘縣蒼岩山鎮的紅土岩村。呂日新時任市衛生局副局長,局黨組確定由他兼管這項工作。
從1986年到1994年,老呂幾乎用盡了8年裡的星期天和節假日,在專家的指導下和村民們一起艱苦奮斗,共栽果樹10萬棵,完成了一批配套工程,紅土岩村由此走上了林果致富之路。
通過扶貧,他了解了山民,愛上了大山。1994年呂日新工作調整,不再兼管扶貧,但他在感情上再也割舍不下大山。因為他知道,有好林才能有好山,有好山才能有好水,有好水才能有好農,人們才有可能過上好日子。
蒼岩山鎮洞陽坡村有7000畝山場,200多畝耕地,本世紀初常居人口隻有80人,人們守著荒山發愁。2001年春天,呂日新辭去工作,和幾位綠色志願者一起承包了洞陽坡及鄰村南蘆庄的萬畝荒山,創建了“井陘縣洞陽坡生態經濟園區”。
上山開荒,條件艱苦。這裡山高坡陡行路難,要走11裡的山路才有公交車。干活回來一身汗,沒有條件洗澡,常常連飯都不能按時吃。
一年下來,老呂的體重減了20多斤。老鄉們都心疼了:“剛來時白白淨淨的,現在和我們一樣又黑又瘦,要多保重啊!”老呂笑呵呵地說:“大家都一樣才好,咱們一起艱苦創業,能讓山裡人過上好日子,再苦也值!”
開荒途中,有些志願者退出了,但綠山富民的信念,讓呂日新堅持了下來。
既當愚公又做“智叟”,依靠科技創新綠化荒山
育苗、栽樹、建橋、筑壩,做好哪件事都不容易。呂日新認為,在太行山開荒,既要當愚公,又要做“智叟”,依靠科學技術和自主創新“綠山”。
洞陽坡都是崗坡山地,土地干旱貧瘠,選對樹種是關鍵。在專家指導下,志願者們確立了以木本藥材連翹為主栽樹種的規劃,建設萬畝連翹谷,探索連翹生態栽培模式。實踐中他們還開發出連翹野生撫育技術,其中修剪和授粉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解決了連翹產量低的難題。不打農藥、不用化肥、不用澆水的“三不管理”仿野生栽培技術,確保了連翹質量,節省成本,並且不破壞生態環境。“漫山遍野黃花開,昔日荒山遍地金。”小小連翹,撬動了綠化和扶貧的大盤子。
選定了樹種,還要解決運輸問題。2001年,志願者們培育了10萬棵香椿苗,但定植區域南山被又深又寬的八裡溝阻隔,連村干部都替他們發愁:即便全村男女老幼加上毛驢都幫著運苗,也需要3個月,到時候雨季早過了,樹苗還能栽得成嗎?老呂迎難而上,買來卷揚機、柴油機、鋼絲繩,認真選址,很快就組織大家架好了一條500米長的索道,一天可以運苗過萬,確保雨季造林按時完成。為保証運輸,山裡先后建了30多條索道,至今仍保留永久性索道16條。條條索道,給大山帶來了無限生機。
雖然物資可以“空運”,但人員想出山還得跨溝越澗,既費時又費力。受運苗索道啟發,呂日新在2001年國慶節前組織村民架好一座長140米的鋼絲繩橋,並請來專家評估安全性。有了橋,原來半個多小時的“翻山”路程,隻需1分多鐘。洞陽坡后來又架了6座橋,大大方便了山裡山外的溝通。最初的橋至今已使用16年,狀態良好。
這些年來,洞陽坡栽了木本蔬菜香椿、木本藥材連翹、木本油料椋子等100萬株植物,園區造林面積達90%以上,2009年申報省級森林公園並獲得成功,定名為“河北洞陽坡省級森林公園”。目前,洞陽坡山地種植的連翹進入豐產期,年產青翹30—50噸,給村民帶來可觀收入,預計未來產量可達100噸。
眼看著山坡越來越綠,山裡人越來越富,老呂的心頭暖烘烘。
好生態引來新“智囊”,為當地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今年,呂日新創建的生態經濟園區已滿16歲。當年栽的樹長高了,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村民的環保觀念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在志願者和專家的帶領下,村民們干起育苗、種樹、架橋的活來很嫻熟,不少人還一專多能。大家充分認識到綠色發展的重要性,治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很高。有時外邊的工程來本地招工,工資待遇比在這裡高,但老呂團隊的志願者和村民們都是一口回絕:“賺錢多少不是最重要的,看著荒山變綠洲才有成就感呢!”
隨著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河北醫科大學藥學院在這裡挂牌設立了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河北農大連續在這裡安排本科生、研究生做課題﹔石家庄職業技術學院義務為公園做規劃,還想把這裡作為旅游系的實習基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參與,提升了這片土地的科技含量,也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最近,太行山麓平山至贊皇的高速公路要動工了,而且在洞陽坡村邊有一個出口。這個好消息讓老呂激動了好多天——道路竣工后,從省會石家庄到洞陽坡森林公園隻有不到一小時車程。這樣一來,森林公園的建設工程進展肯定能提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將相輔相成,為當地經濟注入“綠色活力”。
對呂日新來說,扎根太行山是“來對了”。8年的扶貧經歷,讓他愛上大山,學會栽樹,成了一名綠色志願者。作為一名醫生,老呂對中草藥情有獨鐘,專業知識讓他發現洞陽坡適合栽培連翹。作為曾經的軍人,他養成了看地形的習慣,正好用來解讀洞陽坡的萬畝山場:這裡原本就具備播綠的基礎,隻要人們稍加改造利用,環保、致富的夢想便會成真。
大山裡的人、山和樹,已經陪伴了老呂10多年。他對這片土地愛不夠,看不夠。對呂日新來說,眼前這蔥郁的樹木,優美的環境,正是生命的擴展和延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0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