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海外版望海樓: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地基

■ 俞  可
2018年01月06日06: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日,正是迎新時節,中外民眾相互賀歲,人文交流互動頻繁。中辦、國辦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何謂人文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文交流喻為中外關系的“地基”。中外民眾往來越頻繁,兩國友好的基礎就越堅實,務實合作就越紅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大廈要造得多高,地基就得打多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全人類繪制了一幅大廈藍圖,大廈的名字叫人類命運共同體。

  遵循這幅瑰麗藍圖,首要任務就是把地基筑得既深且牢。地基不牢,大廈蓋不高。這座地基即為人文交流,旨在鞏固民意基礎與社會基礎。人文交流拉近中外民眾彼此心與心的距離。隻要心與心相通相融,國與國相即相容便指日可待。

  筑牢人文交流這座地基,習近平總書記講過意味深長的幾句話。如:和而不同,兼收並蓄﹔潛移默化,滴水穿石﹔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人文交流是“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事業,要把中外人文交流機制扎根於多彩文明。今天世界之所以姹紫嫣紅,正因為文明多樣性乃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羹之美,在於合異。文明隻有特色之別,卻無優劣之分。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中國深諳“和”“合”的傳統理念並付諸中外相處之道,中華兒女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寬廣的視角”,與國外人士互學互鑒,共享共贏。由此,人文交流既能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亦可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不啻為“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人文交流是“潛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事業,要把中外人文交流機制拓展到日常生活。人文交流似水,潤物細無聲。經由文化上的互信互敬,抵達心靈上的相知相親。中外人文交流應不斷延伸到與民眾日常生活交往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人文交流公共產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讓中外民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尤其要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為人文交流品牌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藏中萃取養分,打造具有鮮明中國特色、良好國際聲譽的人文交流品牌,講好人文交流品牌背后所支撐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人文交流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事業,要把中外人文交流機制覆蓋到廣大學生。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人文交流的根基在民眾﹔作為一項未來工程,人文交流的希望在青少年。青少年學生“情趣相近、意氣相投,最談得來,最容易結下純真的友誼”,前提則是掌握友邦的語言這把打開外方青少年學生心扉的鑰匙。以教育為紐帶,為中外青少年學生多交流、多交往、多交心搭台架橋。唯有激勵中外青少年學生相知相遇相愛,心心相印,堅持從本土情懷出發,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勇當和平大使、親善大使,方可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種子播撒到全球各地,呵護其生根、開花、結果,讓中外友好交往事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深刻體悟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三句話,把人文交流這座地基筑得既深且牢,“以誠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動人”,所支承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幢大廈方可巍然屹立。

  (作者為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馮粒、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