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探討"塔西佗陷阱":不能盲目使用【2】

2017年12月17日07: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陷阱”一詞須慎用(適勢求是)

當下,常常可以聽到各種關於“陷阱”的說法,“塔西佗陷阱”就是其中一個。但歷史上塔西佗本人從未提出過這個陷阱,這一詞語來自當代學者的引申。特別是在網絡輿論的情境中,“塔西佗陷阱”被用來描述一旦公權力失去人們的信任,不論事情做得好壞,社會都會給以負面評價。

塔西佗原話的本意是,人們一旦對皇帝抱有一種固定的負面情感,即使皇帝做了好事,依然會被厭惡。他在這裡強調的恰恰是一種主觀態度,人們是否歡迎當政者、喜歡當政者成了關鍵因素,至於當政者行為真正的善惡反而被人們忽略了。這裡反映出一種對人不對事、不論是非、放任情緒的心理狀態,這樣作出的評價很可能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需要加以分辨。而按照現在網絡上流行的用法,“塔西佗陷阱”往往以政府公信力的客觀缺失為討論前提,預設政府行為不當,並認為政府自身行為不當導致失去公眾信任。這樣的引申與塔西佗的原意已相去甚遠。一個是從主觀好惡出發,一個是從客觀預設出發,兩者的立論前提並不相同。忽視這種前提的差別,從塔西佗的原文引申出所謂“塔西佗陷阱”,在邏輯上並不恰當。

其實,即使是西方學者也沒有創造過所謂“塔西佗陷阱”的概念。這一詞語並不是西方政治學的固有理論,但反過來又被西方學者運用,談論所謂“塔西佗陷阱”現象,在輿論上造成混亂,渲染出一種公權力已經缺乏信賴和認可的負面氛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更不應隨意引用或引申這類可能存在誤導的理論或概念,來簡單對應分析和描述我們國家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更不能把它當作必然的政治學規律。

當然,這一說法所揭示的現象並非完全沒有警示意義。在任何社會,信任都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源,在交往關系大大拓展與深化的現代社會尤其如此。而在各種信任關系中,社會公眾對公權力的信任十分重要。公權力的公信力既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也影響著人們之間信任關系的生成。從政府角度講,公信力是政府贏得社會公眾信任的一種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出政府工作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體現著政府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今天這個時代,如何面對公眾對政府多樣化的評價、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支持和保証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把保証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這使得我們國家在處理政府與人民群眾關系上具有天然的制度優勢。中國政府在民眾中的支持率與信任度比其他許多國家都高,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實踐中暴露出來某些政府部門公信力不足的問題,與一些領導干部宗旨意識不牢固、人民立場不堅定有關。因此,習近平同志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這是解決好群眾信任問題的思想前提和基礎。必須時刻關切並積極回應群眾訴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如果對群眾的訴求無法及時准確把握,就難以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各級領導干部在工作中必須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以高度的責任意識和嚴格的責任機制促進職責履行,把回應群眾訴求落到實處,做到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

需要注意的是,在網絡時代,面對各類突發事件時,各級政府應秉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及時、准確、全面公開信息,有效回應輿情,這對維護公信力至關重要。面對時有情緒激蕩的輿論場,對於媒體披露的問題、事件與矛盾,政府不能回避,而應迅速研究有效的解決之策,這樣才能避免矛盾積累、問題升級。回應熱點問題,應做到“四講”:盡早講,政府要盡快搶佔信息發布制高點,第一時間表明對事件的態度及應對措施﹔持續講,向公眾不斷披露事件進展情況﹔准確講,發布信息真實全面,爭取公眾的認可﹔反復講,採取各種方式為公眾答疑解惑。隨著我國政府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的提高,與民眾溝通更為順暢,信息更加透明,政府公信力也必然不斷提高。

(作者為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