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守護好鄉愁才能留住根

盛玉雷
2017年12月13日05: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保護村落、振興鄉村,就成了追索“從哪裡來”的方式,也成為標記“向何處去”的注腳

       

  最近,一組數據讓人驚心:近15年來,中國傳統村落銳減近92萬個,並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遞減。12月10日發布的《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則列出了傳統村落保護的五大挑戰,包括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過度商業開發、“空心村”現象等。

  有人說,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經常會遐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恬淡意境。然而現實中,為了保護古村落,卻往往不得不與時間賽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畫﹔有的全村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兒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當“搖錢樹”,隨意搭建破壞古貌……正如著名作家馮驥才所感嘆的那樣:“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對於發源於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可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漢書》所言“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會學家林耀華在《金翼》裡所言“別忘了把種子埋進土裡”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裡,“鄉土”並不是一個貶義的概念,而是千百年來農業社會發展特點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鎮化成為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高樓大廈伸向天際之時,也離不開從歷史文脈中吸納地氣。因而,保護村落、振興鄉村,就成了追索“從哪裡來”的方式,也成為標記“向何處去”的注腳。

  城鄉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構,需要順勢而為、水到渠成。這就意味著保護古村落,不僅要關注建筑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們的生活質量。有搶救者感慨:“我們走進許多美麗的村子,有老樹、山廟、石板房,但是沒有人。”貴州黎平銅關侗寨被稱為“時光邊緣的古村落”,當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欄式民居有著700多年歷史。然而,在納入國家保護試點后,有的村民卻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願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這啟示我們,保護要見物,更要見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為村落保護的受益者。隻有傳統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裡生活質量更好,對村落的保護才有更堅實的基礎。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城裡人”和“村裡人”共同的生活願景,也是城鎮化的目標所在。在雲南古生村,習近平總書記稱贊當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記得住鄉愁”,指出要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在湖北峒山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一道,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許多一輩子種田勞作的村民來說,村子就是他們的家﹔對擁擠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而言,鄉村又何嘗不是精神的歸宿?村落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成不變,只是,這樣的變化不應是衰敗,而應是成長。惟其如此,才能守護好我們的鄉愁,留住我們的根。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3日 05 版)

(責編:白宇、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