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在“抱團”中溫暖生活(域外聽風)

田  泓
2017年11月14日05: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單身與否屬於個人自主選擇,但嘗試換種生活方式,總還是能碰撞出點不一樣的心靈火花

  

  男性23%,女性14%——日本今年4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該國50歲仍未結婚的男女人口比例在2015年刷新紀錄,此數據被定義為“終身未婚率”。以現在的趨勢發展,到2035年,成年人中約有一半會過上單身生活,“超單身社會”離日本並不遙遠。

  婚姻狀態,和社會就業狀況存在某種關聯。1986年日本實行《男女雇佣機會均等法》后,女性就業機會增加,經濟自立能力提高,晚婚和不婚現象不斷增多。有調查顯示,女性收入越高,選擇單身的比例越高,女性“終生未婚率”最高群體,恰恰是年收入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以上者。而對於低收入日本男性來說,結不起婚則是導致單身的主要原因,他們缺乏自信和能力結婚、養家,同時也無法得到女性的偏愛。諸多因素影響、作用下,不結婚似乎成了部分社會群體的心理共識。

  有人可能會問,單身會影響生活質量嗎?至少從日常的衣食住行來看,日本發達的服務體系,解決了單身青年的諸多不便。在單身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東京,步行15分鐘必有的便利店,可以提供非常全面的生活服務。“單身經濟”甚至成了一種市場效應,大量商家推出適合單人使用的小型家電、玩偶“飯友”等服務。豐富的消費選擇,讓一個人吃飯、唱歌、旅游也能有較好體驗。

  與此同時,“宅文化”的興起則讓人喜憂參半。和網絡虛擬角色談場戀愛,已成為很多日本宅男的重要心靈寄托。當覺得這樣比現實戀愛更輕鬆后,也就降低了主動和身邊朋友溝通情感,乃至主動去尋找人生另一半的動力。可以說,“宅”既是單身文化的產物,反過來又助長了單身的趨勢。對於內心豐富、享受孤獨的人來說,單身未嘗不是一種值得體驗的短期生活方式,但也有導致精神生活頹廢封閉的隱憂。

  需要注意的是,單身經濟、文化的繁榮,看似是社會更加多元化的表現,卻極有可能造成社會整體的“不經濟”。比如,盡管單身人士更願意花錢買開心,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不及已婚人士。同時,單身對人口結構的影響也在不斷顯現。不結婚常常意味著不生育,令少子化、老齡化雪上加霜。最近,日本石川縣某市議會提議開征獨身稅的消息引發熱議,雖然最終被証明是假消息,但多少也反映出單身問題在社會文化、心理層面所引發的震蕩。“共同孤單、獨自老去”,眺望這樣的生活遠景,多少有些心酸。

  有學者坦言,“很難想象,一個以人類個體為細胞單位的社會是溫暖和可持續的”。從採集、漁獵時代的群居覓食,到農業社會組建大家庭,乃至工業時代核心化家庭的出現,生活圈子有伸縮,人類“抱團取暖”的本質卻並沒有改變。誠然,單身與否屬於個人自主選擇,但嘗試與別人共處,總會收獲不一樣的意義。找到你的愛,不僅是為了豐富我們的生活,也是令社會延續溫度和活力的重要因素。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14日 09 版)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