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味雙節所蘊含的家國情懷

王蘭

2017年09月27日16:44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中秋、國慶雙節將至。我們可以外出旅游,也可以賞月暢飲桂花酒,但莫忘了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慶節的意義非比尋常,它是我們緬懷歷史,珍惜現在和展望未來的時間節點,是國的節日﹔而中秋節則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也被賦予了許多文化意義:思鄉、思人及家人團圓等。游子們無論身處何地,緣於對“團圓”的眷戀,都會“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是家的節日。家與國的節日相連,是一種美妙的巧合,可以啟迪我們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的情感觸摸和人生追求,它世代流淌,綿延不絕,凝聚成巋然不動的民族精神,成為我們民族發展的原動力。說起“家國情懷”,何止萬語千言。史書萬卷,字裡行間都是“家國”二字。從孟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艾青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古往今來,無數英雄志士就是在這種情懷的熏陶和指引下,胸懷保家衛國、濟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從容適變的。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國相依,天下皆然,而家又是由人組成的。因而,國、家、人三者的關系是休戚與共的。“國”與“家”的交融,給了從“家”中走出的每一個中國人一個愛國的理由。

那麼,如何讓人們秉承傳統,更好地體味雙節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呢?

逐漸引導人們的節日體驗進入到精神層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們現在的生活,基本上已經超過了僅僅滿足於口腹之欲的水平。應該利用網絡、媒體、社區活動等多種形式,結合實際情況,找到傳統的敘事方式與群眾喜好間的“最大公約數”,在傳統文化、愛國愛家的理念,讓群眾感受到濃濃的家國情懷,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家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引導人們過節從看重物質感官體驗的層面,逐漸上升到精神層面的節日體味上來。

節日的儀式感不可或缺。儀式感是春節的辭舊迎新,是清明的祭奠祖先,是端午的烹鹜角黍,是中秋的闔家團圓。如果沒有節俗帶來的儀式感,就少了隆重的氛圍,少了引人入勝的載體。過去傳統節日味道濃郁,很大程度上是儀式的功勞。因此,恢復、新設一些與節日相關的儀式,是提高節日魅力的舉措。比如國慶的升旗和閱兵儀式,就很能提高國人的自豪感﹔中秋圍繞月亮所進行的拜月等儀式,就會使人明了中秋節的來歷,明了為什麼要拜月、吃月餅。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各種以愛國愛家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演講比賽等活動,讓節日多一些時代的因子。

家國情懷的傳承還需要身體力行。“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僅僅知道家國情懷的詩意表達是不夠的,對個人而言,每個人都應從古人的情懷中尋找精神之“鈣”,隻有將自己的“根”深扎於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使理想之樹充分汲取思想精神的養分,生長得更加茂盛﹔同時,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隻有與時代主題契合,古為今用,才會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國家的強大昌盛,最終靠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靠的是我們的每一個家庭。在雙節期間體味家國情懷,應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滋潤。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