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學生帶手機被勸退,校長指示是“法”?

學生帶手機被勸退,校長指示是“法”?
背景:3月初,河北省滄州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陸續被勸退,隨后引起熱議。對此,滄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証實,這12名學生被勸退后暫未返校,教育局已介入調查。滄州一中微信公號近日發布聲明稱,維持對12名違紀學生的處理決定:“嚴肅執行校規,體現了學校為大多數學生負責的擔當。”
新京報發表西坡的觀點:校方一直拿校規說事,仿佛自己是剛正不阿的執法者。但校規不能與國法相違,是基本的常識。學生有法律賦予的受教育權,不能單憑一紙校規就予剝奪。要說援引規定,《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顯然比校規規格要高,其明文規定,對違反校規的學生“不應以停課、勸退等形式剝奪學生學習權利”。《細則》同時規定:“給予勒令退學、開除學籍處分的,須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批准。”而現在的情況是,學校先予勸退,家長又跑到教育局要求調查。學校用不合法理的校規處置學生,可謂法盲“執法”。此外,學生家長多次問學校勸退學生的依據,相關工作人員回復稱,“學校學委會上,校長提出‘用手機的學生就要被勸退’后,參會人員沒有反對,就通過了。”既沒有民主討論,又沒經學生同意,校長一句話就成了校規,12名學生的前途於是葬送。這不是“不教而誅”,什麼是“不教而誅”?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背景的當下,學校理應成為法治教育的灘頭陣地,作為教育機構的學校及其管理者的校長,更應具備法治常識,熟知權利和權力邊界,而在這一事件中,我們看不到絲毫這種意識。對於此事,被勸退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需要尊重,但也不能止於此,涉事校長該如何追責,有關方面也要考慮。
小蔣隨想:教育的本質應當是培養有健全人格、有責任擔當、具備法治與公民意識的人,而不是“圈養”懦弱的、隻會讀死書的、唯上是從的“寶寶”。或許,在某些一線教育工作者看來,上面這些道理是“正確的廢話”,他們與家長最終關注的還是學生的考分與升學率,其他都被視為“扯淡”。如果發現“耽誤學習”,甭管涉及什麼,都要有一個滅一個。“用手機的學生就要被勸退”不存在於任何教育法規中,只是校領導認為“玩手機喪志”就一聲令下實施。這像極了“老子就是法”式的猖狂與“不知道自己吃幾碗干飯”,將學生的受教育權拋到九霄雲外,這本身就涉嫌侵權違法。此外,一些學校動輒就勸退乃至開除學生,也反映出校方的極度功利與自私——考不了好分數的學生就是給學校“摸黑”,調皮搗蛋的學生就是給學校與老師添亂,所以要“除之而后快”。一些老師隻想教所謂的“好學生”,要將不聽話的孩子“踢”出校門、推向社會。許多經驗表明,被學校“拋棄”、又沒到打工年紀的孩子往往隻能在社會上游蕩,很可能淪為違法犯罪的小混混。而上學的孩子,哪怕成績不好,至少在走“正規的”成長路徑,這對自控能力不佳的青少年,意義深遠。學校與老師應當思慮,什麼是社會責任,如何真為孩子好。
電視問政“火力足”說明日常監督乏力
背景:27日,南寧的一場電視問政,問出了陣陣火藥味。面對曝光的公務員上班炒股斗地主、有車一族入住廉租房、蓋一次公章“收費”2000元等問題,多名市民嘉賓當場激動抨擊指責,其中一名市民還給到場的3名縣委書記和1名副書記送上4個“蒼蠅拍”,4位領導直言“臉紅”“慚愧”,表示將大力整改。
京華時報發表劉雪鬆的觀點:這幾年,電視問政受到一些民眾的質疑,主要還是擔心現場有“托兒”,有的只是看到了官員低頭接受監督的姿態,卻沒看到徹底解決問題的結果﹔民眾期待看到更多有火藥味的交鋒,看到舊的問題不被一次次拿到電視問政的台面上,循環往復。如何從一次又一次被動表態的“馬上辦”,轉變為電視問政之前的“辦完上”,這是工作的能動性問題,也是領導干部的作風問題。電視問政現場,對於領導干部來說,是一面鏡子,是一個澡堂,是一處診所。在入場之前,自己的鏡子有沒有照過,澡堂有沒有洗過,病情有沒有治過,都會在問政現場留下印記。因此,市民贈送的“蒼蠅拍”,既是用來拍別人的,也是希望領導干部用來拍打自己。既打具體責任人,又打擔負主體責任的領導干部。如果領導干部把電視問政僅僅當成一道程序,那麼,臉紅與慚愧,就成了普通人之間下不了台階的尷尬,很難形成解決問題的動力。電視問政現場的大小事,與百姓切身利益相關,與黨和政府的形象攸關,因此,“蒼蠅拍”更該當打虎棒來使。隻有件件有回音,事事有交待﹔既辦曝光了的事,又主動辦沒被曝光的事,才能經得起民眾的拷問和民意的檢驗。
小蔣隨想:電視問政“火藥味”挺濃,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慣常的民主監督與百姓打分“乏力”。也就是,平時群眾在政府機關辦事若遇刁難與不暢,恐怕很難與工作人員掰扯並解決。這些氣憋著攢著,隻有等到電視問政時,面對有關領導,才能“撒”出來,力道能不強嗎?某些領導“臉紅慚愧”,其實是為平時的失察與不解決百姓問題一股腦兒“買單”。電視問政這種模式,還是沒有擺脫“領導高度重視,問題迅速解決”的老套。某些領導未必是敬畏群眾監督,更可能是擔心丟面子、影響烏紗帽。若習慣於這種“集中監督”的路徑,而不是在日常工作中讓群眾擁有對干部的打分權,恐怕還是效力不佳。畢竟,電視問政時間有限,如果一些問題沒被問及,可能仍是未解。對某些領導而言,接受百姓問政並非日常工作,一時的汗顏,未必不能忍。這年頭,哪種工作好干?若說當領導壓力山大,有不可承受之重,會不會給人留下傲嬌的感覺?如果哪一天不需要電視問政了,或許也表明日常的群眾監督與考評干部已然“到位”。
![]() |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