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青年話兩會】精准把握“協調發展”的深刻內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指出,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9次提到“協調”一詞。協調,作為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會期間也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高頻詞匯。(3月13日 中國經濟網)
發展要協調,這在任何時候對任何國家都適用。就我國而言,協調更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不能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或者這一部分像歐洲、那一部分像非洲。”“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准線以下。”
協調,在過去的國家發展規劃設計中始終處於重要位置,此前“四個全面”發展戰略的落腳點“全面”所強調的也正是“協調”二字。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協調”被放在了第二位,無疑是將這一理念擺在更高的角度、更科學的布局來考量,進一步凸顯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地位,對中國未來發展全局勢必會產生重大影響。
協調發展,是理念,也是舉措﹔是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決戰決勝“十三五”的核心要訣。實踐中,更該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切實做好協調發展這篇大文章,形成決勝“十三五”的強勁勢能。
要精准把握協調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協調發展理念,重點回答了國家未來怎樣推進發展的方式,以及如何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等問題,要求我們善於用辯証思維推動工作,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正如習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的,要從“推動展開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這4個方面來堅持協調發展。實踐中,要精准把握協調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協調發展理念落到實處,既突出重點,也統籌兼顧,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要正確處理影響發展的主要矛盾、重大關系。習總書記明確指出,“正確處理好各種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統籌兼顧好各個領域的發展,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實踐中,要把統籌兼顧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方法,妥善處理包括“內與外”、“城與鄉”、“軟與硬”、“質與量”、“守與變”、“人與自然”等各方面的矛盾和關系,推進各區域各領域的建設齊頭並進、全面發展。
要瞄准薄弱環節和滯后領域集中攻關。習總書記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實踐中,要直面現階段發展短板,緊緊抓住發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在補短板上多用力,在抓統籌上下功夫,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均衡性、協調性,最終讓發展成果實現全民共享,真正建成高質量的小康社會。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面向“十三五”,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沖刺階段,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補齊短板中增強發展后勁,我們就能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進而形成決勝“十三五”的強勁勢能,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響曲、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