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廣州日報:政府過“緊日子” 民生加“大禮包”

張漲
2016年03月08日09:33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政府過“緊日子” 民生加“大禮包”

保障民生的力度在繼續加大,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諸多民生改善,體現的是發展給百姓帶來的獲得感。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溫度,讓人暖心。

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說:“為政之道,民生為本。我們要念之再三、銘之肺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才是改革的最大紅利。2015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財力緊張,在這樣的形勢下,民生工作依然取得突出進展,值得點贊: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442萬人、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萬套、農村危房改造432萬戶……這些數字和事實都在說明,碩果累累的民生成績單背后,是民眾滿滿的獲得感。

新的一年,你我的生活還將有哪些改變,政府工作報告也拋出了“民生大禮包”。諸如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等新任務,從教育、醫療、社保、文化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地引領公眾向著“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理想大步前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眾。

切實保障改善民生,資金投入到位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財政收入增長雖放緩,但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要不折不扣、保質保量地做好,保障資金、做大蛋糕不可忽視。縱觀今年各項民生改善目標,其中不少都離不開花錢,比如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增長43.4%等等,都需要真金白銀的資金投入。唯有進一步開源節流,才能保持民生支出的可持續性。一方面,從根本上要大力發展經濟“開源”,在確保各行業稅負隻減不增的前提下,通過發展來做大財政總盤子,從而提升資金保障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厲行節約以“節流”。據《人民日報》報道,過去一年中央各部門嚴控“三公”經費預算,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比2014年下降11.7%,並進一步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從2014年的150項減少為96項,切實發揮財政資金效益,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今年各級政府還要堅持過緊日子,把每一筆錢都花在明處、用在實處,正是為了給保障民生騰出更大空間。

切實保障改善民生,需要拿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去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改革要啃“硬骨頭”,要解決民生領域突出的矛盾和難題,有的不僅需要砸下真金白銀,還需要通過改革攻堅來讓夢想照進現實。從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到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民生領域的改革逐漸走向縱深,而改革每向前邁出一步,所釋放的改革紅利就增加了百姓的切身利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著力擴大就業創業”,需要一系列改革跟上,比如鼓勵更多高校推出休學創業機制,將創業導師們請到課堂上來給學生們講講創業經﹔比如在商事登記改革方面,進一步降低登記注冊門檻,簡化流程和手續,為更多人加入“雙創”大軍創造便利條件。此外,報告中提出“完善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配套政策”,從微觀上的母嬰設施納入公共設施建設標准,到宏觀上消除就業歧視、保障產假等各種生育權利,都需要在制度上加以固化,才能讓符合條件的家庭“想生就生”。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2016年,沉甸甸的“民生大禮包”讓公眾充滿期待,它既是一份承諾,也是一份擔當。報告中暖暖的民生溫度,為的正是百姓心中滿滿的獲得感。

(責編:劉肖(實習生)、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