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兩會“好聲音”

兩會“好聲音”:醫生職責非創收,公立醫院不是賣藥的

蔣萌
2016年03月05日16:06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醫生職責非創收,公立醫院不是賣藥的

好聲音:“現在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主要還是靠創收。創收美其名曰是多勞多得,但什麼叫勞?是績效評估。績效評估來自哪兒?不是來自醫生的勞動,或者工作的難度,而是來自開的檢查藥物和項目,恰恰兒科這方面最缺少。兒科醫生流動得這麼厲害,它不是人才流動,而是人才流失。”——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鐘南山談“醫生工資不能與創收挂鉤”。

小蔣說: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離不開財政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醫保資金同樣是重要的醫療服務收入來源。但也要指出,錢永遠沒有“夠”這一說。所以,什麼檢查該做,什麼檢查可做可不做,什麼藥必須開,什麼藥可開可不開,既考驗著醫生的經驗,又檢驗著其良知。北京一些醫院實施醫事服務費制度,提高醫生的診療收入,規定醫院藥品零加成,旨在破解以藥養醫的沖動,使醫生回歸靠醫療技術“吃飯”的本位。有關探索與經驗值得關注。

養老服務“接地氣”,管理者得“走心”

好聲音:“一方面要深化養老服務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民建公助’、‘民辦公助’等形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辦法,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個人和其他社會力量提供養老服務﹔另一方面,要制定養老服務產業政策。研究出台加快社會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在建設資金、土地征用、稅收、信貸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扶持。”——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晨朗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秀芳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建言。

小蔣說:許多老人還是希望居家養老。對此,管理者有幾方面工作要做。一是老舊小區與住宅內部缺乏無障礙設施,需要改造與升級。家政服務也要跟上,能夠自理的老人未必需要“全天候”的保姆,定期上門的小時工服務則比較受歡迎。社會上有不少家政服務公司,政府可以向其購買服務實現助老,再向老人回訪征求意見,考察並提升服務水平。老人吃飯也是個問題,有的社區搞老人與學齡兒童小食堂,不僅價格經濟實惠,而且可以送飯上門,可謂老少皆宜。管理者對致力於服務老人的創業項目,當積極扶持。不過,也須警惕並懲處“挂羊頭賣狗肉”。比如,有的地產商以建養老院為名低價拿地,后又改變土地用途,建商品房發財。

特殊人群不想等靠要,授人以漁精准扶貧

好聲音:“許多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人群,有著強烈的就業願望。雖然受到身體條件的限制不能到工廠上班,但在家裡完全可以從事力所能及的手工活。居家勞動,仍然可以創造財富。”“建議政府及財政部門對企業外發訂單交給老弱病殘群體家庭加工的這種加工生產模式,能在稅收上給予一定優惠措施,鼓勵有能力和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扶貧攻堅工程。”——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海寧市華豐村黨委書記朱張金關注老弱病殘群體“自力更生、靈活就業”。

小蔣說:特殊人群確實有特殊困難,但這不意味著他們不能融入社會生產與生活。只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協助他們參與社會勞動、體現人生價值、獲得存在感,需要好好思量與籌劃落實。本質上,這一過程就是“授人以漁”,較之“授人以魚”,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精准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單單是殘疾人,截至2010年,我國就有8000多萬人。再加上弱與病等人群,若能讓數以億計的特殊人群更好地實現自力更生,不僅對打好扶貧攻堅戰意義重大,也將極大改善有關群眾的生活狀況與精神面貌。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每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建言不斷。國是看似高深,實則關乎細微。民主獻策與監督,推動社會不斷變革,體味發展與進步,努力實現中國之夢。網友七嘴八舌,小蔣三言二拍,說兩會最聲音。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