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觀點1+1

取消醫院現場挂號能“搞定”號販子嗎?

蔣萌
2016年02月22日16:14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取消醫院現場挂號能“搞定”號販子嗎?

背景:北京市衛計委針對轄內醫療機構中出現的號販子問題,再出新招數:在2016年年底以前,北京市的22家市屬醫院將全部取消現場放號﹔非急診的患者,需要預約挂號或是轉診而來才能就醫。

新京報發表鄭山海的觀點:多年來筆者一直呼吁完善分級診療模式,如今制度真的出台,筆者卻又隱隱生出幾絲疑慮。首先,如何構建預約流程。我們知道,接待轉診就牽扯到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這中間需要一個操作性較強的轉診流程。據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研究統計、測算,去年來北京就醫的外來流動人口,日均約70萬左右。京外的人員到北京市屬醫院預約就診,也需要有相應的路徑設計。如有必要,國家層面可以建立一個面向全國的預約就診體系。其次,如何規范候診過程。相對於我們國家大醫院人滿為患,國外大醫院則要祥和許多。但這是有代價的,很多患者需經歷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等待。這樣的等待方式,如何讓大家接受,也是一個問題。有關方面也需要防止,為了盡快預約成功而產生新的尋租機會。其三,如何強化急診分流。由於新的挂號方式隻針對非急診患者,這就意味著對於急診患者可以網開一面。但是,什麼樣的病情符合急診患者的標准,目前並不明確。這些年,北京各綜合醫院的急診患者也是常年飽和,患者在救護車上遲遲找不到床位的事情也屢有發生。這樣的情況下,那些一時無法預約或者轉診的患者,如果紛紛選擇急診就醫,恐怕會對現有的急診體系造成極大沖擊。在此之外,相當重要的是,社會就診觀念需改變。美國有一家非常有名的醫療機構叫梅奧診所。有一份調研結果顯示,很多被調查者都認為自己的疾病還沒有到必須去梅奧診所就診,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這與我國無論疾病大小,一定要到大醫院就診才感覺“幸運”,是完全不同的就診理念。

小蔣隨想:對於全部取消現場放號,我有一些疑問。根據我以往的挂號經歷來看,通過網絡與114預約,有很大可能沒號可挂。如果起個大早去醫院,現場挂號的成功率則較高。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醫院過去只是將一部分號源放到網上,還有相當一部分號源被留給現場放號,由此導致“早起的鳥兒有虫吃”。不可否認,全部取消現場放號,網上挂號與114挂號將獲得全部號源,預約挂號的成功率似乎應比以前更高。但一個問題隨之而來,既然火車票的票販子能夠利用高速網絡專線與專業搶票軟件佔得先機,那麼醫院的號販子會不會“照此辦理”?考慮到知名醫院的專家號永遠沒有“淡季”,號販子的逐利沖動比票販子有過之而無不及。網上挂號會不會長期出現“搶號大戰”,奇葩驗証碼之類爭議會不會再現,並引發公眾吐槽?如何確保網上預約挂號的公平性比現場挂號更高?另一方面,不要以為隻有大醫院的專家號難挂。事實上,一些專科醫院的普通號一樣很緊俏。像牙科疾病、中醫治療,本就不存在逐級轉診。全部取消現場放號,不會減少一些專科醫院的門診壓力。如上文所言,國外的逐級轉診使很多患者需經歷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等待,才能獲得由“大醫生”診治的機會。這樣頗具僵化色彩的機制真的沒有弊端嗎?對急重症患者而言,能否設置優先排序機制?又該如何避免優先排序不被用於尋租?如果答案並不確定,患者會不會寧願選擇雖昂貴卻有效率的“特需專家號”?世上不存在完美的機制,尤其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就更是如此。管理者在實施某種新政時,應當充分考慮其中的利弊,努力揚長避短。

高冷“引力波”咋成“互掐群毆”導火索

背景:近日,一段下崗工人郭英森五年前參加求職節目的視頻又一次火了,某微信公號如獲至寶,編發了一個十萬加的標題,“5年前節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

新京報發表胡涵的觀點:“首提引力波”,暗示人家領先歐美科學界五年﹔“遭嘉賓嘲諷”,意在撩撥嘉賓為代表的“精英”與草根的對立﹔而“欠他一個道歉”,似乎他真的獲得了不公平的對待。可要我說,嘉賓們當時錯就錯在太耿直,而沒有展現出良好的公關素質。嘉賓的確對人不夠尊重和耐心,但說實話,郭英森的理論,的確也並非科學。郭說,我的理論能“讓人的生命無限延長”,再配上后面的幾張圖示,再明白不過地証明了郭的研究是不折不扣的偽科學。他提及引力波,不等於就是引力波的首創者(不然愛因斯坦要哭了),無非是借用了物理學裡的概念,來推導出自己那個荒謬邏輯。種種跡象表明,郭英森在假想的科學世界裡走得太遠。不過,我對當年這個節目組的意見更大。在初審選手時,他們不可能看不出來郭英森有問題(如果真看不出來,他們還真沒資格幫別人求職)。最大的可能是,他們覺得這個人可以提高收視率。綜藝節目提高收視率,不就是靠“奇葩”嗎?原本我以為,很多“民科”雖然荒謬,但閉門造車基本於公眾無害。但雞湯業越來越不分青紅,所以我隻能再次呼吁:請郭英森們放過科學,請這些營銷者們放過郭英森吧。

小蔣隨想:對於這件事本身以及上文中的觀點,網絡上的留言踴躍、爭議不小。坦白說,我對物理也是“門外漢”。僅從輿情上分析,相當多人吐口水其實都蘊含反智反權威的味道。一些人或許也不懂得物理與數學,但對某些自詡專業人士者的憎惡卻是極為鮮明的。有質疑與批判精神,對社會發展與人文進步本是有益的。可某些專家自己就是“半瓶醋”,一些言論的不靠譜也招致“磚家”的罵名。同時,某些自詡草根的人也存在偏激性,陷入了“草根兒皆正義,反智全沒錯”的怪圈。當這兩伙人“互掐”,情況往往是雞同鴨講,專業與偽專業被攪合得稀裡糊涂,意氣用事的口水仗成為主旋律。這樣的爭議乃至謾罵與科普無關,與敦促學術進步不沾邊,最后隻剩下一地口水。而在罵聲中,罵名照樣可以獲利,挨罵者還在嘚瑟並樂此不疲。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