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如何理解“從人民日報裡尋找‘定盤星’”

2月1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到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調研,其元宵節的問候聲,為全國新聞工作者的點贊聲,一時間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
在人民日報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日報是黨的陣地。毛澤東同志當年親自給人民日報題寫報名。全黨全國人民都從人民日報裡尋找精神力量和“定盤星”。要適應變化、不斷壯大,關鍵是不忘初衷、堅定信念,新聞輿論陣地既要堅守也要與時俱進。希望大家永遠朝著新的目標不斷努力。黨中央支持你們,我也支持你們。高大上的定位、殷切的囑托、溫暖的支持……這些話,形式上雖是對媒體排頭兵所說,但其中讓全黨全國人民能夠“尋找精神力量和‘定盤星’”的內容,卻是全國媒體一體擔當的責任與使命。
誕生於硝煙紛飛中的人民日報,68年風雨兼程,始終與黨和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努力發揮“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針”的重要作用。閱讀人民日報,總能從字裡行間品味出政經發展的方向,社會變遷的動向,甚至能夠揣度政策取向、思想交鋒。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日報是一個權威而完整的歷史檔案,記錄著黨和國家在坎坷中前進的步,在治國理政、安邦定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精神引領作用。
十八大以來,在輿論大潮中,人民日報既“頂天”又“立地”、既有肝膽又有心腸。在治國理政方面,人民日報首次權威定義習近平“四個全面”,成為國內外閱讀中國政治新變化的重要文本﹔在反腐敗斗爭的關鍵時刻,人民日報清除雜音,推出一大批助力打虎拍蠅、有益於世道人心的作品,比如徐才厚、周永康、令計劃等人落馬后的評論﹔在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人民日報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之際,人民日報澄清認識,給人們注入信心,比如“權威人士”的頻頻發聲﹔在熱點、突發事件中,人民日報堅持最大限度消除歧見、凝聚共識,最大程度紓解社會情緒、建構理性,比如昆明暴恐事件、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天津港爆炸事件等權威報道。這一切,讓人民日報成為主流輿論的“風向標”、干部群眾思想的“觀察哨”、社會的“黏合劑”、思潮的“晴雨表”。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曾經以為人民日報“船大難掉頭”,但它抓住了創新這個挺立輿論潮頭的內核,種下創新的種子,也收獲了創新的果實。有一組數據,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人民日報“兩微一端”用戶總數超過3.1億,其中客戶端下載量超過1.1億﹔法人微博粉絲數超過7800萬,在所有媒體微博賬號中排第一位﹔微信公眾號用戶數超過400萬,在現有1000多萬個微信公眾號中,傳播力、影響力排名第一。正是創新,才使人民日報始終拿穩輿論場的金話筒,始終佔領輿論制高點。
處在深刻轉型期的中國,伴隨著的是問題叢生、矛盾凸顯、挑戰不斷,也伴隨著極端情緒的宣泄。再見多識廣的人也有視線所不及之處﹔再耳根硬的人也架不住有局限的輿論沖擊。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媒體要在“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引導讀者和觀眾理性地認識問題,為改革和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同時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傳播積極健康向上的正能量。這不僅是人民日報的責任,也是全國媒體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