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寂寞老人心。春節過后,許多老人隻能翻動著日歷,期盼著下一個團圓的日子。媒體報道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94億,其中近半處於空巢狀態。如果老齡化是大勢所趨,那麼,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就無疑是這一浪潮中受沖擊最大的群體。
空巢老人家庭比重逾五成,農村高於城市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對該市2000多名老人生活的一項調查發現,隻有逾四成老年人與子女共同居住,調查發現,空巢老人家庭比重逾五成,農村高於城市。85.1%的獨居老人一個月以內能與子女見面,另有7.7%的獨居老人平均一年及以上才能與子女見一次面,他們絕大部分時間一個人生活,心靈比較孤單。19.9%的老人表示“很需要老年心理咨詢”。[詳細]
“節后抑郁症”困擾空巢老人,感嘆“心被掏空了”
過完春節孩子離開后,空巢老人楊先生時常感到胸悶難受,他以為是心臟病發了,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卻被診斷為“節后抑郁症”。無獨有偶,70歲的程先生在孩子們過完春節離開后,眼前仍晃動著孩子們的身影。因為失眠白天精力不濟,他連每天的早鍛煉都放棄了,看到空蕩蕩的房子傷懷不已。幾天下來,他感覺非常疲憊,去醫院也被診斷為“節后抑郁症”。[詳細]
空巢老人太孤獨,對話ipad湯姆貓隻為有回音
今年春節,回家過年路先生發現一個怪異的現象,自己的媽媽總和ipad裡的湯姆貓說話。路先生頗不理解,追問起來媽媽說:“平時都是一個人在家,游戲不會,上網不會,無聊時就玩這個,起碼我開口說話還有個回音。”獨自在家的老母親隻能對著iPAD上的“湯姆貓”說話,為的也僅僅是能得到一句回音,看似小孩子氣的行為透露出來的是孤獨和無奈讓人心酸。
77歲李本誼老人:當“候鳥”隻為不孤單
在海口,街頭巷尾廣場舞的隊伍中,這樣的老人不少見:說普通話,來自外地,性格開朗,愛交朋友。和本地人不一樣的是,他們隻在海南待3個月到半年,每年10月到海南,次年春節后回老家。人們叫他們“候鳥”。77歲的李本誼就是是一位這樣的“候鳥”。她和老伴是不折不扣的空巢老人,一年到頭也得見到孩子們一面。她說:“當候鳥也比守空巢好。”[詳細]
72歲劉風琴老人:生病了最難過,盼孩子們常回家看看
山東72歲老人劉風琴也是一位空巢老人。她早年守寡,自己一人把一兒一女拉扯大。兒子在上海打工,成家有了孩子﹔女兒在天津打工,嫁到河北廊坊。兒子自有了孫女兩年沒有回家了。“兒大不由娘,他們想起來就來個電話,忙起來也顧不上我。隻要他們過得好,過年回不回來也無所謂。”劉風琴像是自我安慰。[詳細]
84歲廖品泉老人: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廖品泉今年84歲,有3個子女。老人很獨立,堅持自己一個人居住。她生活規律,堅持鍛煉身體,給自己找樂子。廖老的兒子就住在同一層樓,每天早晚都會到她那兒報個到。“早上過來看看窗帘拉開沒有,燈開沒有,看我起床沒有,怕我暈倒。”老人很理解兒子“他現在負擔重,女兒上學需要接送,工作也忙,我不想成為他們的拖累。自己能做的事,不讓別人做。”[詳細]
空巢老人,折射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交織現代化過程的矛盾,勾連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截至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94億,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老齡化背后的種種社會問題和龐大老年人群的養老問題是亟待關注和解決的。
我國老年服務遠遠跟不上,養老護理缺口近千萬人
據全國老齡辦負責人介紹,不斷增多的空巢老人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生活保障。在經濟方面,農村養老問題較突出,目前的新農保水平還太低﹔二是日常照料。目前的老年專業化服務水平不高,缺乏大批專業的護理員。如養老護理員,全國隻有2萬—3萬人,而實際需求接近上千萬人。三是精神慰藉。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靠家政服務員,專業從業人員較少。[詳細]
農村空巢老人更寂寞,養老問題實在“難死人”
“年輕難,不叫難﹔老來難,難死人”,日常生活的困難、照料服務的匱乏,使得空巢老人常常不願出門、不敢生病。留守農村的奶奶去世,一歲半孫女守尸七天的事件,曾讓多少外鄉游子黯然。就目前而言,城市老人還有相對完善的社會救助保障機制,平時的娛樂生活也豐富一些。可農村空巢老人呢?“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常態,每天除了守住空蕩蕩的房屋,更要面對寂寞的痛苦。[詳細]
老人健康需求得不到滿足,千名老人僅有21.5張機構養老床位
因患慢性支氣管炎,王大爺被兒子送到浙江杭州某老年康復機構進行康復,一住就是4年多。有研究顯示,70%的老人都有醫療的需求,醫養融合的養老機構受歡迎。目前我國每千名老人僅擁有機構養老床位21.5張,其中康復護理的床位少之又少。如杭州某老年康復中心共有800張住院床位,幾乎都住滿了。像王大爺這樣一住4年的老人很多,經常一床難求。[詳細]
我國地區發展不均衡,勞動力候鳥式的遷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種保障難以無縫銜接﹔戶籍制度的堅冰,讓老年人隨子女遷徙難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間資本進入不暢,導致養老服務供給不夠且水平較低……時代的列車一往無前,老年人卻已步履蹣跚﹔而弱勢的空巢老人,更是難以承受的時代之重。
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凸現,迫切需要加強社會養老體系建設,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國家發改委研究員姜長雲認為,目前養老服務業面臨三個障礙:民間資本進入存在“玻璃門”現象﹔市場主體處於起步階段,仍需要培育和引導市場﹔民間資本的投資積極性有待激發。[詳細]
紓解老人“精神飢渴”需社會家庭合力
為破解養老難題,2013年有關部門做了不少努力: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年節”﹔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但這些隻能讓老人“老有所養”,真正讓老人“老有所樂”的是子女的慰藉,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天,關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同時老年人也要笑對生活,走出“圍城”。[詳細]
解決“空巢”與養老難題,依然任重道遠
從要求各級政府“用於養老服務的財政性資金重點向農村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養老問題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國務院決定合並“新農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無疑將有助於解決老人們面臨的問題。但是別忘了,2020年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2.43億,而2025年將突破3億。解決“空巢”與養老難題,依然任重道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