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韩长赋
2020年12月28日05: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单列专章作出部署安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作出的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摆上突出位置,推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十三五”时期,我们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成效,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发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农村承包地流转占全国农村承包耕地面积的35.9%。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连续4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农业连年丰产丰收,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加了主动,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基础支撑。特别是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继续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上,“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农业压舱石愈发稳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进入“十四五”,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的问题突出起来。我国农业仍是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基础还不稳固,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全产业链收益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解决这些瓶颈问题,要统筹考虑农产品产量、绿色发展和农民收益,更加注重能力提升、强基固本,绿色安全、适销对路,科技创新、节本增效,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按照《建议》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优先任务,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摆上更加突出位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提高全产业链收益,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支撑。

  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建议》着眼农业现代化,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重点任务。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改善提升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和仓储物流等设施条件,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健全激励性利益补偿机制,保护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稳定生猪基础产能,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完善中央储备粮结构布局,创新完善重要农产品市场调控,加强现代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调控能力和水平。努力减少粮食生产、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损失和浪费。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主线和重要路径。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调优品质、调高质量、调出效益。稳步优化种植结构,建好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2.38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优质耕地优先种粮,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巩固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成果,稳定优势区玉米面积,提升大豆单产,发展优质饲草料。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抓好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奶业振兴,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完善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完善的设施装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聚焦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投入品等,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设施装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产学研用企深度融合。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进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健全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推动农业节本增效提质。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打造规模适度、生产集约、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和服务带动能力,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立足“大国小农”国情农情,发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潜力所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分等分级和高效物流。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强镇、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满足乡村产业合理用地需求,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全产业链提升农业竞争力。

  扎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绿色是农业的本色。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东北黑土地。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

  健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既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要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等作用。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十四五”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来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汇聚。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生猪生产省负总责要求,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对农业给予保护,是国际通行做法。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稳妥改革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政策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强化农村人才支撑。围绕“谁来种地”“谁来振兴乡村”,坚持本地培养和引进输入相结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业职业教育,培育家庭农(牧)场主和合作社经理人,培养现代农民和乡土人才。鼓励引导企业员工、大学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科技人员、执业兽医等到农村创新创业,为农业现代化增添新活力。

  加强农业法治保障。抓紧制定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修订完善,构建完备的农业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执法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支持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巩固果蔬、茶叶、水产等出口产业优势。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交流合作,拓展重要农产品多元进口渠道。加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支持国内大型农业企业走出去,培育打造国际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8日 12 版)

(责编:牛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