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精准助力中小微企业 畅通实体经济血脉

张敬伟

2020年08月19日08: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8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

让财政金融政策精准施策,支持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畅通其血脉,提振其循环动能。

截至8月上旬,今年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中,3000亿元已绝大部分用于减税降费;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除按规定预留的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外,97.8%已下达市县。此外, 疫情之下的货币政策选项,中国不仅做到了不“大水漫灌”,而且还坚持针对实体经济的一贯目标,既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市场难关,既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沉疴痼疾,又提振其市场信心。因此,中国多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释放的流动性,一直坚持对中小微企业的滴灌作用,确保流动性的精准有效。

较大的流动性,在二季度开始发挥效应。一方面,这些流动性不仅具有普惠性质,弥补了市场资金整体不足的短板,也给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进行了“输血”,更给全市场挹注了信心。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也积极发力,减税降费力度加大。货币政策给市场流动性“做加法”,财政政策给市场主体减负“做减法”,加速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步伐。在此情势下,二季度央行开始逐步调整疫情期间的货币宽松政策。

虽然上半年中国经济尚未“转正”,但是二季度经济增长3.2%,在全球依然一枝独秀。对此,世界银行(WBG)认为,中国经济虽然今年放缓至1.6%,但2021年经济增长或猛增至7.9%,这将是中国经济增速在2012年“破8”以来近十年的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认为,全球经济今年萎缩4.9%,中国将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

情势发生了变化,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也会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可总体概括为:一季度适当宽松,二季度适度收紧,但无论松紧中国都没有“大水漫灌”。

中国经济第三、四季度和全年经济“接力转正”不是问题。但受制于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外部风险因素影响,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外部市场受阻,内需市场不振,尤其是支撑实体经济基础的中小微企业,依然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减轻负担。故而,货币政策还需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直达性”地精准帮扶中小微企业。毕竟,在内外市场环境的压力下,中小微企业的市场“造血”功能不强,还需持续不断“输血”,保其生存才能提振活力。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保中小微市场主体就是“留得青山在”。

针对内外形势变化,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实,内循环不是靠大型市场主体“领衔主演”,激活中小微企业的市场活力才能使内循环可持续下去。

大企业抗压能力强也无资金短缺之虞,融资难融资贵则是中小微企业的结构性难题。因此,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必须补上中小微企业缺金少银的短板,这样才能确保货币政策精准投放的有效性。尤其是楼市蠢动和股市喧嚣之时,货币政策更要关切中小企业,确保释放的资金不被截留和跑冒滴漏。毕竟,大投资的“花钱买增长”和楼市、股市刺激的内循环动力是不可持续的,让中小微企业充满活力才能夯实内循环的基础,实现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

(责编:尹深、董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