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一张打包带走,总共两万套,不议价。”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络黑产从业者利用电商平台,批量倒卖非法获取的人脸等身份信息以及“照片活化”工具和教程。
这种勾当让人“细思恐极”。个人信息遭泄露,已引发不少违法犯罪,不法分子更进一步,将人脸照片利用技术“活化”,实现眨眼、张嘴、点头等动作,在视频认证愈发普及的今天,会给犯罪分子提供更多搞鬼可能。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人脸数据5毛钱一份、“活化”软件加教程35元一套、网络交易平台搜索即出,这一切与隐私防护、人脸识别本应具有的严谨和保密性,大相径庭。
公安机关在开展“净网2020”行动中,已然发现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骗过人脸核验,实施虚假注册、刷脸支付、网络诈骗……面对此类犯罪,警方发现一起严打一起,是必须的。同时,此类新技术犯罪折射出的有关漏洞、可能产生的“涟漪”危害不容低估,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收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某些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过度收集包括面容、职业、地址、电话、配偶等一系列公民个人信息,严重违背“非必要不收集”的法定原则。海量个人信息被“打包”卖,暴露出一些信息收集方失职失守,甚至有“内鬼”。进一步规范、监管个人信息采集行为,防止某些机构“滥采”,势在必行。对警方而言,在侦破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时,更当顺藤摸瓜,严惩幕后犯罪,封堵泄露源头,以儆效尤。
“照片活化”能攻破人脸识别,也说明某些生物特征识别系统未必过关。制定人脸识别安全规范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划定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红线,避免其被泛化滥用;二是应进一步提升人脸识别技术的先进性与可靠性,不能让“照片活化”这种把戏得逞。
此类案件中,还有“黑客”或“高智商犯罪”的身影。锁定有关嫌疑人,找到恶意编程元凶,对警方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实现正义必胜,离不开技术压制,这也是震慑有关犯罪的关键。
网络交易必须遵纪守法,违法交易为法律不容。个人隐私信息和黑产软件在网上堂而皇之贩卖,交易平台难辞其咎。对平台而言,查验、屏蔽、下架违禁违法商品,查封有关账号,积极向警方提供有关线索,是必须履行的职责。
严管个人信息收集防护,规范人脸识别应用和技术标准,强化技术侦破“道高一丈”,严禁网络不法交易,多管齐下才能有效维护公民隐私,确保个人信息安全,让群众免遭“人脸盗刷”威胁。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