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法典普法,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张璁

2020年06月19日20:33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民法典,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而普法就是要帮老百姓了解熟悉这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不过,在以往的采访中,经常发现一些地方普法时“无精打采”:工作人员敷衍应付,支个摊、摆些画、发些传单,就算完成了“普法”任务。周围的群众常常感到莫名其妙,有的听不懂拗口的法言法语,有的觉得法律与自己的生活隔得太远,没有“代入感”,一阵热闹之后往往留不下太多印象。

普法是最应该接地气的。有一次采访,晚上与村民们一起看了一出别开生面的“普法剧”——当地把农村常见的醉驾案例写成了剧本,邀请村里人最爱看的本地剧团出演,嬉笑怒骂间,群众牢牢记住了“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句话。还有一次在某南方小城市调研,发现不少民营企业家都遇到了投融资的问题,苦于找不到法律专家咨询。为此,当地专门请来权威专家学者为民营企业家普及投融资的法律知识。这堂普法课的报名极为踊跃,以至于不得不限制提问人数。

一边是普法工作人员“无计可施”,一边是群众对法治的需求如此旺盛,如此矛盾的原因并不在于普法形式,而在于普法时有没有用户需求导向,有没有把人民群众真正放在心里。如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那普法就容易流于形式,要么依样画葫芦照抄照搬法律条文,要么上街搞搞宣传咨询、散发传单、随便回答几个老百姓遇到的问题,如此“普法”,效果也就不难想象了。相反,如果在普法中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那么普法就不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遵纪守法、遇事找法就会逐渐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普法重点。尤其是在对民法典的普法过程中,这样一部“从胎儿到坟墓”都能找到规范指引的“百科全书”,更应该从充满烟火气的百姓生活入手找到契合点,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法治实践是最生动的法治宣传教育,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见义勇为,无论是人身伤害还是征地拆迁,对于无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例,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个案解决,还应抓住时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

明法于心,守法于行。法律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全社会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只有在普法中把人民群众的法治需要真正重视起来,才能让全社会更好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进而培养起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来源:人民日报政文公号

(责编:尹深、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