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理发,提前在理发店预约登记;想旅游,提前在网上预约门票;想看病,提前预约挂号……疫情期间,凡出门必“预约”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乃至“后疫情”时代,预约制还能继续实行吗?专家表示,让预约更方便、更人性化,方能使之成为常态。
民众对于预约制不会感到陌生。此前,预约看病、预约结婚登记、预订酒店或餐位、预约健身或美容等做法早已存在。只不过过去预约制的随意性较强,预约尚未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但在疫情之下,预约作为防疫手段被广泛使用,预约的益处和不约的坏处相差明显,预约制因此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话题。
预约制的好处实在太多,有必要将其持续保持下去。预约旅游,省去排队购票的麻烦,无需担心门票售罄,且旅客人数适中,风景不再被人潮遮挡。预约看病,提前几分钟到诊室,不必一等几小时。预约参观博物馆,可以提前查资料,降低观展的盲目性,不仅观展体验好,博物馆也变得井然有序……预约制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使资源合理均衡配置,让社会更有秩序,让生活更有品质。既然有这么多好处,就不应仅作防疫手段使用,此后就不再提倡。
以前的预约制比较简单,无法满足更多的需求,预约制应推出升级版。比如,过去预约属于非必选项,不预约也能得到较好服务,但将来预约有可能成为必选项,不预约就会丧失优先权,比如买不到门票等。在就医方面,目前已有多地要求非急诊全面预约,将来这种现象也可能出现在其它更多服务领域。预约变成必选项,就必须照顾到所有群体,比如下载相关APP,关注微信公号或小程序,填写个人信息等繁琐方式应加以简化,并提供多种预约渠道,方便老年人和其他对此不适应的人。
此外,预约制的规则有待细化,配套措施也有待完善。商家做生意,当然来者不拒,这样一来,是否预约就无关紧要,预约制就难以得到普及。景区实现预约制,但酒店没有同步实现,就会出现游客到旅游地却不能进景区等现象。景区虽然通过预约整体限流,但景区内的景点或许由于没有预约,仍会出现拥挤。患者到了预约时间出现在诊室,但医生很可能还在忙着为其他患者诊疗,预约看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种种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都需要通过完善和细化规则加以化解。
优质的社会服务,需要通过预约来调配资源和保持秩序,这就意味着预约制可以作为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手段来使用,建设服务型社会,不仅各行业有必要推出适合本行业的预约制,而且在整体上,也有必要为预约制制定基本规则。如此才能推进预约制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民众接受服务的首选。漫画/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