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近来大热,相关概念股受到资本市场热捧,但什么是“新基建”,此前没有权威概念和范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发改委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
所谓“新基建”,一方面是区别于传统老基建(如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经济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基础设施。此前,有研究者和业界人士认为,新基建包括5G基建、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方面内容。现在,国家发改委明确的新基建的范围,比上述七方面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此时明确新基建概念范围,不只是纠正公众对于新基建的认识,也是通过明确其范围,为受疫情影响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以使中国经济尽快复苏回归常态。
因为突发疫情,我国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为1992年以来首次单季负增长。虽然疫情对经济冲击是短期的、总体可控的,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不过,我国经济复苏越快,复苏质量越高,无疑对于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等新提出的“六保”意义重大。
这是因为,明确新基建范围后,首先会从政府政策层面加快推进新基建发展。发改委已明确下一步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抓好项目建设、做好统筹协调。显然这些工作可为新基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因为明确范围就能针对性制定政策措施。
同时,明确新基建范围,对各路资本投资新基建项目具有指引、鼓励等作用。因为这对资本而言会有新的机遇。之前,部分新基建,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让一些资本获得丰厚的收益。而此次明确的新基建范围更大,等于为资本提供了一些新“风口”。
当政策、资本共同驱动,就会围绕新基建带动投资、出口、消费加快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走出疫情影响按下“快进键”。比如说,新基建将会进一步带动消费升级,下一步“新消费”的内涵比目前所说的新消费更丰富,将会提升消费质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第三方面即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这类具有公益属性的新基础设施一旦得到发展,将会带来普惠性红利。
也就是说,明确新基建范围,给公众带来更多期盼和想象。有的人会获得更大的创业舞台,有的人将有望在新基建领域就业;消费者有望享受更快、更新、更多、更完善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而公众则能从具有公益属性的新基础设施中程度不同地享受新技术新产业红利。
当然,新基建是一个宏大的新概念,完成相关建设任务是一个长期过程。从经济复苏角度来说,既要鼓励现有的新基建技术和项目加快发展,也要鼓励短期内可实施的技术和项目尽快上马。如此一来,中国经济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将会率先复苏,成为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