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关怀 形成工作合力
人民日报有的放矢:做好疫情防控社区心理疏导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形成一定影响。及时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内容。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社区工作人员身处疫情联防联控一线,在心理疏导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要在守住防线、阻断疫情扩散蔓延的同时,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帮助人们正确调适心理,维护社会情绪健康稳定。
精准识别不同人群心理状况。精准识别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等应激反应,甚至出现身体症状;反应过度,会损害自身免疫系统,导致身心疾病。因此,在疫情防控中,要重点关注居家隔离人员、患者家属、病亡者家属等重点人群的心理状况,研判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减少由负面情绪引发的非理性行为;利用网格化管理优势,采取适当方式,了解社区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疫情的认知态度等,通过分析评估,识别高危人群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实施分类疏导干预,缓解疫情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有序参与。“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疫情期间做好社区心理疏导工作,需要更多力量参与。研究发现,鼓励人们有序参与疫情防控或灾害救助,能促进心理调适、消解负面情绪。要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调配社区干部、楼门院长、物业公司员工、居民群众、志愿者等社区力量,促进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
广泛普及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疫情发生以来,一些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担心、焦虑和不安,这些都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但也有一些人缺乏医学常识,听信传言谣言,产生过度恐慌情绪。疏导负面情绪,可以在社区建立以预防、预测为主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平台主动发布疫情防控工作动态,宣传各地疫情防控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普及推广科学防护知识,引导居民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凝聚群防群控的社会共识;可以邀请医务人员、疾病防控工作者在线宣讲,解疑释惑。通过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人们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决心,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有效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心理疏导有一定的专业性,在社区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要用好现有社工机构的专业资源,用好社工、义工、志愿者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心理援助热线和多种线上通信手段作用,为有需求的居民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尤其要重视和关心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疾控人员等的心理状况,做好后勤保障,合理安排休息,纾解紧张情绪,提供持续的心理疏导和跟踪服务。
(作者为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24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