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用转型升级激发长远动力
——坚定中国经济发展信心
从出产全球1/10的鞋到出品全球1/4的智能手机,制造重镇广东东莞上演精彩蝶变;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煤炭大市江苏徐州涅槃重生;从出国抢购电饭煲、马桶盖到本土品牌群体崛起,中国制造赢得越发响亮的喝彩……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之路上砥砺前行。
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也不容忽视。市场有新陈代谢,动能有新旧转化。深入推进结构性调整,无疑会加速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也难免带来一些阵痛。这些阵痛,正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阶段。把水分挤出去、把短板补起来、让供需更匹配,中国经济才能既长“个头”又强“体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过去高速增长阶段逐步积累下的深层次矛盾,势必需要一定过程,决不可因局部阵痛而犹疑、因一时波动而急躁,必要时宁用一时阵痛换长远发展动力。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政策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强需求刺激。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稳定总需求,但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供给体系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经济难以实现良性循环。因此,我们不能重回强刺激的老路,而是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从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从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一系列改革举措使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创新潜力加速释放、市场活力充分迸发,为中国经济提供更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高标准市场体系。
面对一时阵痛,我们更应抱有必胜的信心。中国既是世界工厂,又是世界市场,这让中国经济具备渡过难关、再上台阶的坚实基础。从需求一端看,强大的国内市场、升级的消费结构,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去年“双11”期间,新增网购用户七成来自三四线城市、县城、乡镇等,下沉市场潜力惊人;激光电视、智能穿戴、数码相机、扫地机器人,消费升级类产品销量连年攀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神州大地上蓬勃发展……遨游在中国经济这片大海之中,企业有无尽的机会翻转腾挪、实现跃升——论吨卖的建材钢饱和了,论克卖的“手撕钢”依然广受热捧;大城市的产品普及了,小县城的需求依然旺盛。只要稳住神、迈开步、走对路,拿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供给,中国企业就不愁闯不出新天地。
从供给一端看,完备的产业体系带来了独特的升级优势。中国在5G领域领先一步,离不开多项技术的协同配合、多个产业的系统支撑。这背后的大背景,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普遍自觉和共同选择。展望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新机遇,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大、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将一道激荡出转型升级的澎湃动力。只要一家家企业坚守实业、矢志创新,上下游产业精诚合作,产学研各方形成合力,产业就能加快迈向中高端,发展就能不断收获新动能。
艰难险阻不足惧,闯关夺隘再前行。我们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17日 0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