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让“互联网+社会服务”更惠民
借助“互联网+”,实现优质社会服务资源下沉、扩大辐射覆盖范围,是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可及性的有效办法
“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壮大,既是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过程,也是有效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的过程
社会服务事关民生福祉,运用互联网手段扩大高质量供给,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有效举措。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发展目标、作出战略规划,助力“互联网+社会服务”驶入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社会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不断优化。比如,申报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无需窗口排队,下载APP填报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通过在线医疗平台问诊、挂号、预约检查,足不出户直接与医生对话。实践表明,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给群众带来了极大便利。也正因此,从“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在线教育普惠行动”“健康中国信息服务行动”等列入优先行动,到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共识。此次出台的意见,将进一步推动社会服务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对文化、旅游、体育、医疗等领域的需求也日益丰富,如何解决社会服务资源相对短缺、优质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创新理念,用好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互联网+”不仅能够带来优质生产要素的倍增效应,实现资源放大利用、共享复用,也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拓展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应用。瞄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借助“互联网+”,实现优质社会服务资源下沉、扩大辐射覆盖范围,是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可及性的有效办法。前不久,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运用5G网络的大带宽、低延时优势,同时对远在400公里外的伊春市林业中心医院、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双鸭山人民医院三家医院,进行了远程精准介入支架植入手术指导。这样的成功案例不断出现,为解决城乡、区域间优质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当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基础设施,进一步用好这些基础设施,让更多人分享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共享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方能跑出美好生活的“加速度”。
“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壮大,既是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过程,也是有效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的过程。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拓展了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的社会服务消费空间,在此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以在线教育为例,《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有机构预测,相关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扩大。技术的日趋成熟,打开了产业空间,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成长中的新生事物,“互联网+社会服务”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消除,数字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亟待强化,市场主体盈利能力和空间有待提升,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顶层设计已经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提出了协同化举措,并建立了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相信随着政策举措落地落实,“互联网+社会服务”必将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更好激发新动能。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26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