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人民要论)

吴潜涛
2019年12月19日06: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彰显了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为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

  《纲要》无论是在逻辑框架、内容安排方面,还是在理论分析、实践举措方面,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纲要》由序言和7个部分组成。深入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可以按照内容将其分为5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序言部分,主要论述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板块由第一部分“总体要求”和第二部分“重点任务”组成,主要论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揭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体系;第三板块由第三部分“深化道德教育引导”和第四部分“推动道德实践养成”组成,主要论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与实践;第四板块是第五部分“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主要论述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这一广受关注的时代课题;第五板块由第六部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和第七部分“加强组织领导”组成,主要论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领导。《纲要》的框架结构、内容安排,始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纲要》精神,要把握好我们党关于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整体部署和安排,坚持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道德教育与法治保障相统一,确保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纲要》运用习近平同志关于公民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科学回答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越来越强烈。《纲要》强调“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强调要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践行者。又如,关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纲要》强调“公民道德风貌关系国家形象”,并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拓展到对外交流交往活动中,引导人们在各种涉外活动和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展现中华美德,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学习贯彻《纲要》精神,要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理解《纲要》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对公民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纲要》总结了2001年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赋予其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鲜活内容,标志着我们党对公民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统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统一。《纲要》坚持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基本经验,适应新时代要求,结合公民思想道德实际,在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的方法路径上作出新的部署和安排。在深化教育引导方面,《纲要》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以优秀文艺作品陶冶道德情操,发挥各类阵地道德教育作用,抓好重点群体的教育引导。在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方面,《纲要》指出,要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持续推进诚信建设,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

  坚持道德教育与制度保障相统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教育倡导,也要靠法治惩恶扬善的力量,还要靠政策价值导向和各种行政规章的保障。坚持道德教育与制度保障相统一,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也是道德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纲要》总结了2001年以来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充分发挥法律法规支撑、政策制度保障作用的新鲜经验,从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彰显公共政策价值导向、发挥社会规范的引导约束作用、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等四个方面,深刻论述了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丰富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制度保障的科学内涵,明确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举措。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道德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多维发力、综合施策,才能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纲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在紧紧围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总体目标谋篇布局的同时,始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与鲜明的问题导向。比如,在道德理论方面,强调价值引领、精神支撑;在道德实践方面,突出抓好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理论的新突破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理论上有不少新突破。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领域问题根源的新揭示。《纲要》指出:“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源,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体系的新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纲要》按照这一要求构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体系。《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把“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点任务。这一内容体系,是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个人品德内涵的新界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养,最终要落实到公民个人品德的养成上。自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个人品德建设”命题并将其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来,学术界对个人品德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纲要》汲取已有研究成果,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以提炼和发展,把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理论的又一创新。

  中华传统美德的新概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纲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原则,把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这种概括是对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美德的凝练反映,也为按照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弘扬中国精神的新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纲要》总结多年来我们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中国精神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新要求,强调要“弘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观念”;强调要“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念”,倡导“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孕育伟大”的理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这些重要论述,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维度,创造性地阐发了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作者为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文科资深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9日 08 版)

(责编:冯粒、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