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民生观:让孕育善行的土壤更厚

鲁  平
2019年12月16日05: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有了好土壤,善心的种子才会更多发芽

  

  近日,湖南省某地有名6岁的小孩,脱离了奶奶的看管,掉入路边工地一处污水井(井边有安全提示)。路过此地的挖掘机驾驶员王师傅,不顾臭气熏天的污水,冒着毒气危险,下井往返爬行数百米,找到孩子带回地面。孩子父母专程赶到王师傅的老家,送上一面锦旗。对于王师傅的做法,社会也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褒奖。

  王师傅及时出手,不但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也让人感受到社会无处不在的温暖。凡人义举,值得我们敬佩、尊崇。很多人说,像王师傅这样的好人,越多越好啊!好人涌现得越多,社会风气就越好!

  怎样才能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呢?

  环境的激励很重要。应该说,咱们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一颗行善向好的种子,要让它生根发芽,萌发成真正的善行善举,需要土壤,需要滋润。善待英雄、厚爱好人,让他们得到应有的赞许和肯定,有利于形成正面激励的良好氛围,让孕育凡人义举的土壤更厚实、更肥沃。

  在当下的中国,正涌动着赞美好人、颂扬善行的潮流。连续七届评选全国道德模范,向全社会公布他们的事迹,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风尚。各地也在不断加强对英模人物的奖励、保障力度,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打消后顾之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形式、宣传渠道也日渐丰富,更多凡人义举登上了媒体的显著位置。

  不光在媒体上,赞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笔者漫步长沙街头,看见LED屏里有好人形象,大街小巷有“好人榜”,动漫作品里有好人故事。在湖南海拔最高的县城桂东县采访时,笔者早上来到河边公园、湖畔栈道,走不远,就有一些醒目而精美的木牌,介绍当地的道德模范。

  更重要的是,这种时时处处对正能量的倡导,会形成一种“文化气场”,让做好事者扬眉吐气,降低不必要的顾虑。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汇聚更多温馨和善意。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6日 13 版)

(责编:牛镛、董晓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