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管理学不变的主题
人民日报学苑论衡:围绕国家发展战略 服务国家发展需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从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国,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这一不平凡的历程中,中国特色管理学不断创新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回顾中国特色管理学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是中国特色管理学不变的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管理学发展主要是遵循计划经济体制要求、服务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偏重于计划、控制等职能的中国特色管理模式,促进在多层级组织设计下高效实现计划部门下达的生产目标。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后,如何促进中国企业管理模式转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管理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管理学界结合中国实际,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学者们深化了对管理流程设计的认识,并对战略管理、工作分析、流程再造、人力资源选拔、绩效考核、培训和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使管理学的中国特色更加突出。以管理心理学为基础,对组织行为的探索也迅速发展起来,其研究重点是领导力、激励、决策和组织设计等。在此期间,管理学教育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管理学发展。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全新的金融模式、更灵活的组织形式层出不穷。为适应这些变化,中国特色管理学开始围绕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组织创新以及组织外部的不确定性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一是研究内容实现了从“管理”导向向“员工”导向转型,出现了大量对员工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研究探索,以及对劳动者和管理者之间关系的探究。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组织与员工如何加强合作,设计出双方都满意、都感到公平的组织规章制度。二是更加关注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互动,个体与团队、组织间的互动行为模式等。三是更加关注多样性。不仅关注人力资源多样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而且关注多样性工作环境下员工的心理过程及其与领导的互动过程等。四是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张作决策前应充分整合从研究和实践两个渠道获取的信息。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如何在这一新形势下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改革发展需要,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中国特色管理学亟须解答的时代课题。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正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此,中国特色管理学应更加注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顶层设计、研究和应用;研究跨界管理互动机制,探索如何通过跨界管理助力创新发展;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组织管理、团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层面的创新应用;构建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系统化、成果转化应用便利化的体制机制;探索基于神经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进行团队合作的有效模式,以及团队成员互动和人机互动新方式;等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5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