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14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以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培训,服务扩大就业。计划提出,到2022年要使职业院校成为就业创业培训的重要阵地,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年均5000万人次以上。
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利国又利民。于劳动者,参与职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于国家,大规模开展培训工作,有利于纾解劳动者技能水平不高问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具体目标任务。在培训数量上,明确今年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并提出到2021年要完成补贴性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此轮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力度堪称空前,任务何其艰巨,谁来担此重任?无疑,全国各类职业院校是先锋和主力。
敞开大门,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工作,对职业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培训能力是一种考验。经过多年迅猛发展,我国职业院校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进步,但要承担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培训工作,恐怕还是有压力。用地紧张、资源不足、条件简陋等是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的困境,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培训工作,资源不足矛盾将更加突出。在这方面,广州将有大动作,广州科教城即将举行开工仪式,一期将安排13所市属职业院校(含技校)入驻。科教城建成之后,将极大改善广州职业院校的硬件办学条件,让广州职业教育如虎添翼。硬件要着力,软件也要着眼,要让软件跟上硬件的发展水平。
有能力,还要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效率。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工作,职业院校有共识也有行动,但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影响着动力释放。有的院校教师承担社会培训工作不计入工作量;有的院校社会培训教师分摊全日制教师课时津贴,挫伤了职业院校和培训教师的积极性。激励职业院校参与培训工作,既要往池中注入“活水”,让院校从中获益,又要进行价值重塑、流程再造,让参与培训教师的价值得到体现。比如说,内部分配向承担培训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将培训服务课时量和培训成效等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等等。
职业院校和教师有动力,参训人员也要有动力,两者动力相匹配,才能获得最大“功率”。现实中,参与职业培训的参训人员,很多是家里的顶梁柱,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使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他们也未必能做到工作、参训两不误。提升参训人员积极性,一方面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生活费补贴政策;另一方面要帮助技能得到提升的参训人员拓展就业空间,尽快让技能变现。
此外,新时代背景下的就业创业培训,要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现实。随着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深入嵌入社会生活,社会培训也要与时俱进,更多地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开展,让内容更有针对性,对公众更有吸引力。
大规模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过程。对职业院校来说,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力得以提升、形象得到改善、地位获得认可,都为职业院校大发展打开想象空间。各级职业院校要珍惜机会、精心谋划、用心经营,做实做细做好此项工作,不负期望与重托。
(广州日报评论员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