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回应学术不端质疑 依法调查是唯一办法

熊丙奇

2019年11月20日07:2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回应学术不端质疑 依法调查是唯一办法

据报道,11月15日起,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18篇论文造假,论文实验图片有PS痕迹等消息在网上热传。在最初曝出曹雪涛论文造假的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能检索到有上述图像异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涛的论文已超过40篇。

曹雪涛本人回应称,已将此事列为“最高优先事项”,立即采取措施调查,“查完了,我会给大家一个回复”。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表示,中国工程院会针对网络反映曹雪涛院士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

目前网络舆论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基于“对学术圈学术不端现象的深刻了解”,相信曹雪涛“肯定”有学术不端行为。另一种意见认为此事背后有“阴谋”,“曹院士是中国医学生物免疫学第一人,谨防有人图谋抹黑、打击我国的生物疫苗产业”……这两派观念,都不是处理学术不端质疑的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成立独立的调查组,对此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认定。

判断一名学者是否有学术不端行为,必须由学术机构进行独立调查,按学术原则进行处理。近年来,一些机构处理学术不端质疑存在的问题是,被质疑者所在机构并不及时回应、启动调查和依法依规处理,这既可能让并无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直背着嫌疑人的身份,也可能让有学术不端行为者被庇护、被纵容。

这种处理方式客观上也令“动机论”“阴谋论”滋生蔓延,论者认为是有人故意拿学术不端说事,目的是为了“整”什么人、“抹黑”什么东西。几乎每次曝出针对某位学术“大牛”(院士、校长等)的学术不端质疑后,都会出现“阴谋论”论调,质疑爆料者、质疑者的动机。这种“动机论”“阴谋论”本质上是“利益论”,其目的是为维护学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此次质疑曹雪涛论文造假的伊丽莎白·比克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任职15年,在微生物群研究和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具备专业知识。2016年,伊丽莎白·比克与另外两名研究人员在期刊mBio上发表论文,举报700多篇论文的图像异常,数十篇论文因此被撤稿。目前尚未发现她的学术打假有专门针对某个学者及其所在机构、国家的倾向,即便如此,有人还是认为伊丽莎白·比克对曹雪涛论文的质疑背后有“阴谋”。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之所以频频曝出学术不端,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术研究“功利化”。比如院士本来只是学术荣誉,但当选院士者却拥有各种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比如有比普通学者高人一等的“学术特权”,担任很多重大课题、评审的负责人,四处兼职、挂名等,对学术风气影响很大。让学术摆脱功利,就必须回归学术治理。简单来说,应该由学术委员会管理学术事务,评价学者的学术能力与贡献,调查、处理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第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对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学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主动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依据职权,主动进行调查处理。按照这一规定,鉴于曹雪涛本人目前的身份是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而他被质疑的论文大部分是他在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供职时发表,应由这四家机构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

如果被质疑的论文的确存在学术造假问题,就要依法依规追究所有涉及造假者的责任;如果不存在学术造假问题,则应当如实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说明情况,让被质疑者有澄清事实、恢复声誉的机会。

(责编:冯粒、董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