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孤独经济”更应助人走出孤独

许晓芳

2019年09月11日08:40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孤独经济”更应助人走出孤独

  当前,中国的单身成年人已经超过2亿,其中,有超过7700万的成年人过着独居生活。围绕这一庞大消费群体,市场上衍生出了很多“一人份”产品:迷你KTV、单人小火锅、小户型公寓……为一个人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单身经济”消费方兴未艾。

  如果说一开始,“单身经济”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单身人士对于“小”这一商品规格的物质需求,追求的是“一个人过,也要满足渴望,过得精彩”。如今部分“单身经济”,则渐渐附着上了情感寄托和精神诉求等更多属性。随着购置智能音箱的理由越来越多地成了“没事可以和它聊聊天,排解一下寂寞”;随着越来越多人养宠物是为了寻求陪伴,填补空巢带来的冷清;“单身经济”似乎渐渐衍生出一个分支,出现了为单身人士排解孤独、寻找消遣的“孤独经济”。前段时间,网络上不是流传着一份“孤独等级表”吗?从“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去餐厅吃饭”到“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做手术”,层层递进,向我们展示了单身人群在参与各类活动时,心中所感受到的不同级别的孤独感。

  虽说有很多单身人士是为了满足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享受高度的个人生活自由而“主动选择单身”,但根据调研数据,大多数单身成年人并非真正喜欢单身状态。一个人去餐厅吃饭,隔壁桌的热闹,越发衬托出自己形单影只的孤单,这时候,“孤独经济”就会贴心地将你的座位与邻桌“隔断”开,缓解你的尴尬和失落;一个人看电影,在邻座压低的对话声的烘托下,自己越发感到无从倾诉的孤独,这时候,“孤独经济”就会贴心地为你安排“私人电影院”,享受完全属于自己的观影空间。

  但难道“孤独经济”只有照顾单身人士们情绪的作用吗?要知道,人具有群居性和社会性,离开这两点,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如果“孤独经济”仅仅做到了发现孤独、任其孤独乃至迎合孤独,就很难为改变孤独状态提供助益,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人群的焦虑,并无法拔除他们心中负面情绪的根源,实现疗愈功效。相反的,若是长此以往,他们习惯了“孤独经济”的舒适圈,反而更有可能失去向外拓展的社交动力,陷入“心中有所求”而“行动不欲求”的矛盾境地。

  因此,即便“孤独经济”是顺应市场需求出现的客观存在,商家也更应该提供有效供给,而非一味炒作。真正有益的“孤独经济”,应该将重点放在促进他们所向往的“团圆经济”上,比如说,开展一些让素不相识的人能互相接触的团体活动,推出一些具有关怀疏导意义的专门项目,举办一些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健康的有益培训,等等。只有这样的“孤独经济”,才能够让这些“孤独症患者”获得不再孤独的机会。       

(责编:段星宇、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