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前几天,贵阳市一中学老师发现,送餐公司回收的学生早餐盒里,剩的全是鸡蛋。该老师一数,发现有39枚鸡蛋,而这个班只有45名学生,说明只有6个人吃了鸡蛋。
我们或许会以为孩子不喜欢吃鸡蛋,但根据老师询问得知,他们不是不喜欢,而是“不会剥鸡蛋”。于是,这位教师将剩下的鸡蛋全都收集起来并分发给了学生们,将语文课改成了“鸡蛋了解课”。
我们为这位老师的举动叫好点赞。但是,联想到不久前初一新生“不会系鞋带”,“初中生不会剥鸡蛋”是谁的错?我们究竟该打碎多少将孩子严严实实包裹起来的蛋壳?
其一,需要打破“溺爱的蛋壳”。剥鸡蛋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常识,然而眼下的一些父母,就连剥鸡蛋都不想让孩子“亲自动手”。说到剥鸡蛋的事情,我妻子就是这样的人,她总是习惯剥好直接给孩子吃。其实,“给孩子剥鸡蛋”的现象十分常见。现实生活里,我们总是会看到生怕孩子动手的爷爷奶奶。爱是浓情的,但是爱不该是错误的。剥鸡蛋这样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做,岂不更好?
其二,需要打破“课堂的蛋壳”。课堂之上,一切都让位于学习和分数。在这种模式和追求之下,成绩被看得比泰山还重,生活教育则“轻如鸿毛”。要想培养合格的下一代,必须让更多本真教育、生活教育大大方方走进课堂。给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少不了更多接地气的教育、融合生活的教育。如今的一些孩子,甚至连小葱和韭菜都分不清楚,连麦苗和水稻都混淆不清,岂不令人痛心?
前几天看过一则报道,某地一家学校建设了养猪场、养鸡场,让孩子参与养殖,其实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教育。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冲出“生活的蛋壳”,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让他们能够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