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区银行频频出现关门潮。今年5月,仅北京地区就有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个社区支行网点终止营业。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则提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
显然社区银行关门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对社区周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而言,社区银行关停意味着今后办理存款、贷款等业务没有以前方便了。从银行方面来说,关闭社区银行也是无奈之举,有的是因为租房稳定性难保证,有的是因为客流冷清难以支撑运营成本。
一边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社区银行,另一边是社区银行关门现象持续蔓延,在这种背景下,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发展社区银行?这些问题已经摆在了眼前,需要引起我们深思,作出科学判断,拿出有效药方。
部分社区银行关停原因,应当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从市场角度来说,如今出现关门潮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当初社区银行一拥而上就意味着其从数量、布局到定位等方面,会存在各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门潮”是市场在回归理性,淘汰那些不符合需求的东西。
几年前,居民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办理业务的现象没有今天这么普及,所以,社区银行可发挥近距离服务社区居民金融需求的作用,而今随着移动支付等快速发展,居民现金业务越来越少,社区银行客流自然越来越少,难以支撑社区银行正常运营。当各家银行纷纷根据市场变化、发展趋势把重心转向手机APP等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再加上传统网点运营成本高、社区银行吸收存款难,就不愿再投入、维系社区银行了。问题是,不少老年群体尚不适应手机操作,那么社区银行关门潮影响最大的群体是老年用户。
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首先是当初为社区银行选址就不合理。比如说,一些银行对“社区”的概念至今没有搞清楚,把居民小区误当成社区。再比如,没有对社区周边小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就仓促上马。无疑,商业银行认识不清楚决策就会不科学。
其次,服务缺乏特色,也未满足需求。按说,社区银行服务应区别于其他分行、支行网点的服务,应该立足于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服务拉近与居民的距离,根据居民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很多社区银行其实就是“缩小版”“简化版”的支行网点,缺乏自身特色。
但并不是所有社区银行都乏人问津、经营惨淡。比如据媒体报道,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浦发银行北京分行赛洛城社区支行,因为提供宠物等待区、便民服务区、儿童服务区以及免费收货点、存钱额度积分兑换商品等服务获得居民认可。该社区银行有希望获得成功。
所以说,社区银行面临生存压力不能关门了事,还应该有其他选择和出路。当然,有关方面也应该对社区银行加强引导,并出台实质性鼓励措施。例如,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应该进行推广。还可以通过减税、补助租金、奖励创新等方式降低社区银行的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