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与人情关

汪晓东

2019年07月01日11:58  来源:学习时报
 

人情味与人情关,一字之差,却有霄壤之别。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当时还在梁家河插队的习近平到文安驿公社赶集,碰到了一个讨吃老汉,说是他父亲过去的卫士。习近平就把身上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给那个老汉,还把外套脱下来给了他。一同赶集的同志问及此事时,习近平说,我看他很困难,从绥德上面一路乞讨下来,心中不忍,就把钱和粮票都给他了。梁家河村民谈起往事时,说了这样一句朴素而深情的话:“近平把情义看得像山一样重。”


  贾大山是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结识的好友,他的儿子贾永辉回忆,1996年,贾大山病重,到北京住院治疗。习近平趁在北京学习的机会抽空去探病。快过年时,贾大山出院回到正定。“正月初三,没想到习叔叔又专程到家里看望父亲。他紧握我父亲的手流下了泪水……”


  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强烈感受到人民领袖身上浓浓的人情味。


  “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共产党人的人情味,植根于对人民深沉的爱,也就是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他在福建宁德工作的时候,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这句话,是对人情味的生动表达。


  但是,讲人情又是有原则的,哪些事情该讲人情,哪些事情不该讲人情,其界限就是人情关。


  1949年10月9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第九天,毛泽东致信杨开慧之兄杨开智:“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对至亲如此,对其他的亲朋好友也是如此。在处理亲情、友情、乡情的问题上,在严把人情关上,毛泽东为全党树立了光辉榜样。


  电影《杨善洲》中有一个镜头让无数人动容:杨善洲的二女儿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她哭着恳求父亲帮忙打个电话,批个条子,把她调回来,可杨善洲就是不答应,他说,公是公,私是私,这个章咋盖嘛!


  或许,这话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是,也正是“不近人情”的杨善洲,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这片5万多亩的林场,倾注了他退休后20多年的心血。他不是没有人情味,只是他心里还有一道人情关,有一道公与私的分界线,这道关、这条线,是决不能逾越的。


  古人说:“情而公,情而正,则圣贤也。情而私,情而邪,则禽兽矣。”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办公事,而决不能用来为自己、为家人、为亲戚朋友办私事。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人情难却,却之不恭。殊不知,很多人犯事,就是从变了味的人情开始的,结果越走越远,以致坠落违法犯罪的深渊,其教训不能不令人警醒。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


  有人情味、守人情关,二者并不矛盾;但是,公与私,情与法,界限非常分明。守住这个界限,人情味才不会变质,人情关才不会塌陷,才能做一个既重情义又重公义、既有温度又有尺度的人。

(责编: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