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官方通报,初步查明,网上传播的“毕节、凯里有未成年儿童被性侵”照片,均为发帖人赵某某从网上收集,而非在贵州毕节、凯里拍摄,信息系其编造。赵某某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目前,相关工作仍在进行当中,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可恶的造谣者终于被抓到了。所谓的“孤儿院儿童疑被性侵”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关心这一事件的人悬着的心终于可以落地了。赵某某这么做的动机,有待警方的进一步调查,但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编造这种谣言,都是极其下流和无耻的行径。此外,肆意散播不实信息,利用民众的正义感,人为制造出一起“公共事件”的做法,更是对道德和法制的挑衅。于理于法,都应该对其严惩。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关键还在于认真二字。此事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快的解决,就在于涉事地区的有关部门,第一时间“接招”,拿出了足够的诚意来回应舆论的关注和公众的知情权,这事实上就是给广大民众吃上了“定心丸”。
6月26日当晚,网传“贵州毕节市和黔东南州凯里市疑有幼儿园和孤儿院内的儿童被成人性侵”。由于事发地不详,当晚8点至11点,贵州各地公安先后发声。毕节市、凯里市、黔东南州警方均表示,当地已介入调查,核实事件是否属实。此后,回应的主体不断“升级”,民政部表示关注进展,并及时发布公告,贵州公安厅也明确表态派员指导调查,这既表明了对于公众关切的直面态度,又保障了公共部门的公信力。
互联网时代,面对舆情,逃避显然是没有用的,只有积极应对,并且允许公众参与其间,形成民间与官方的良好互动,才是明智的选择。一方面,这能够最大化地聚集力量,打一场“人民的侦破战”;另一方面,在互动中,双方也较为容易提高信任度,从而进一步降低谣言的传播和危害。这似乎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此前大连“深夜暴打女子”一案的快速侦破,便得益于此。
事实上,在毕节这起风波中,网友就起到了不少作用,除了给警方提供相关的属地线索,有细心的网友最先发现了爆料图片中所谓的“幼儿不雅照”,一些是冒用他人的照片,另一些是伪造的照片。这无疑有助于谣言的“降温”,也间接增加了警方此后的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不过,这一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网络时代,鱼龙混杂,有图未必就有真相,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在此前的很多事件中得到验证。因此,作为公众,在事情未真相大白之前,还是不宜过早地下结论和定论,更不该“偏听偏信”,甚至跟着起哄,大可让子弹再飞一会。
互联网时代,面对舆情,只有积极应对,并且允许公众参与其间,形成民间与官方的良好互动,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