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14~2018年中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排名第一的浙江大学建有20多类学科竞赛实践基地,每年参赛学生达到5000余人次。记者采访发现,现在“拼竞赛”已经不再是中小学生的专利,大学生也加入到这个队伍,获奖学生在保研、评奖、就业等多方面都占有优势。
谈起学科竞赛,不少家长直皱眉头。的确,在中小学阶段,学科竞赛往往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压力与负担。但若是换成大学生拼竞赛,可能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实际上,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抓紧宝贵时间搞研究、忙深造、拼竞赛,正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一方面,当前不少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算重,在最好的求学年龄,通过参加竞赛来自我加压,并不是坏事,反而能学到更多东西。另一方面,优异的竞赛成绩也是就业的敲门砖,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竞赛中,换来就业时的“先发优势”,何乐不为呢?归根结底,大学生拼竞赛,主要是出于自我兴趣以及对自己就业前途的考量,主动为之。
应当看到,目前大学生参加的各项竞赛,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有的是国际性比赛,在赛事中可以与世界各国的学生一较高下,打开眼界;有的是知名企业“订制”赛事,学生通过参赛既有助于就业,也能了解到用人单位最看重什么实操技能。从广告设计到计算机编程,从基因工程到机器人技术,这些学科竞赛的专业水平与技术含金量毋庸置疑。大学生参加这些赛事,大有裨益。鼓励大学生更踊跃参加高水平竞赛,高校自身也要不断改革创新。比如可以打通学业与竞赛管道,允许将竞赛成绩转换为学分,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可以专心扎进比赛之中;比如鼓励一些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组织、培训竞赛队伍,既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导,也有助于凸显高校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