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会服务推向城市公共生活领域,把爱心接力站设在户外职工工作相对集聚区域的沿街,就是树立职工主体意识,实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和服务。
在上海浦东新区,“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正逐步推向2.0升级版——为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城市户外职工提供饮水、避暑取暖、餐食加热、手机充电、休息如厕等服务的接力站,不再只是户外劳动者休憩放松的地方,而是被纳入浦东职工四级服务体系,成为职工与工会互动的空间和延伸工会服务手臂的载体。(见2月19日《工人日报》)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搭好台”就要把“角儿”请上来,“唱一出好戏”。换言之,工会组织建起来之后,就要想方设法主动作为,一方面让职工有困难可以找工会,另一方面更要针对和满足职工群众多元化需求,建成职工认可、喜欢的“职工之家”,真正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落到实处。
上海浦东工会建设“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既解决了户外职工的实际问题,又让这些职工了解工会、参加活动有了具体场所,工会发挥服务职能有了更多“端口”。正是这些随处可见、随时可进、随需可用的“暖心之家”,在职工心目中树立起“原来工会这样贴心”的好形象。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工会工作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事实上,在浦东工会第一批爱心接力站中,“体制内企业自建的占了40%”。而随着新业态的出现和劳动者就业形式的变化,要求工会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创新建家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分散于商圈、楼宇、社区乃至奔波于大街小巷的户外劳动者,既有传统环卫工人、交通警察,又有快递小哥等新业态劳动者,他们不同于集中于某一个单位的职工,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他们需要一个可以交流、学习、休息、娱乐的阵地,尤其是新业态劳动者需要更多了解工会的“窗口”。
浦东工会打破单位局限,针对职工所需,把工会服务推向城市公共生活领域,把爱心接力站设在户外职工工作相对集聚区域的沿街,甚至有“原本一年十几万元商业出租利润”的场所。在公共领域建设一个“温暖的港湾”,就是牢固树立职工主体意识,实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和服务。 服务职工,精准是题中要义。浦东工会爱心接力站是努力贴近职工群众,主动扩展工作领域、增加服务项目的体现。职工群众对于工会开展的工作、组织的活动是否感兴趣,关键在于工会活动有没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的关键又在于是否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相关。通过对户外劳动者需求的精准调研,浦东工会发现,热饭、喝杯热水、间歇落脚、手机充电,甚至阅读、学习是当下户外劳动者迫切所需。这就要求工会主动拓展工作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切实精准针对职工所需履行服务职能。
而且,浦东工会对自身服务职能和手段不断升级更新,大大提升了服务的精准。事实上,在推出第一批站点之后,浦东工会在“回头看”调研中发现,职工对站点的知晓度不高,部分站点设施设备不完善,站点服务措施有待加强。于是,爱心接力站升级“补丁”措施,就需就近扩建站点,引入公益项目等。从进进出出的快递小哥越来越多,书籍借阅记录越来越频繁,可见效果喜人。
事实上,各地工会探索了很多类似爱心接力站的务实之举,江苏、山东等地探索建立了货车司机之家,福州、长沙等地升级了“爱心小屋”解决二孩托育问题,等等。
工会有为才有位,“有为”就是办事,特别是尽心竭力为职工群众服务。“有位”不仅是地位,更是工会立足、发展的根基。针对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提供更精准、暖心的服务,让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让职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服务型工会的形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