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压岁钱”应该归孩子还是给父母?

蒋萌

2017年02月03日16:0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压岁钱”应该归孩子还是给父母?

背景:小孩子最盼望过年,不仅可以穿新衣、吃美味、出去玩,还可以收到数额不小的“压岁钱”。但很多父母以“爸妈给你存着,给你买玩具”或者“等你长大给你娶媳妇”等理由,让孩子把“压岁钱”交由父母处理。个别家庭因此闹翻,甚至有孩子把父母告上法庭。

湖南红网发表胡建兵的观点:有人认为,既然是父母或者亲朋送给孩子的钱,应该属于孩子,别人无权干涉。然而,孩子能收到压岁钱,亲朋名义上是送给孩子的,实际上还是看在孩子父母的面子上。孩子收到了亲朋送的压岁钱,孩子父母也不得不礼尚往来,给别人家的孩子送“压岁钱”。所以,孩子的压岁钱实际上是父母的钱。未成年的孩子,吃喝穿住等都是父母的,孩子理应拿出压岁钱作为家庭日常开支,用于上学支出等。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支配孩子的压岁钱也是情理之中。未成年的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都困难,让他们管这笔钱,也有可能会拿着钱挥霍浪费。孩子的“压岁钱”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应该交由父母打理为好。过早地让孩子手头有太多钱,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好处。当然,孩子压岁钱交由父母打理,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从保护孩子的利益出发,把这笔钱用在孩子身上,用到孩子最需要的地方。

小蒋随想:对此,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无论是哪种方式,父母都应和孩子讲明道理,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懂道理。其实,这是父母低估了孩子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对孩子的教育理当从小做起,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也要给孩子设定基本的规则与界限。这之中,最要不得的就是糊弄孩子,家长教育不妥,甚至搞“霸权”,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乃至被剥夺感。一旦形成不良印象,而且从幼年不断积累,孩子成年后对金钱的理解、对父母的看法可想而知。所谓孩子“学坏”,是从哪里学来的?很多时候,不能将责任都推给外部环境与拜金主义。为人父母者不光要耐心地告诉孩子对与错,更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从这个意义上看,压岁钱不是归孩子还是归父母的问题,而是父母会不会教育孩子、父母自身有无正确价值观的问题。

便衣城管“举牌揭骗”也是剑走偏锋

背景:近日,一组“揭穿骗子乞讨”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图片中,两名年轻男女以孩子患病筹医药费为由跪地乞讨,旁边一名男子举起写着“骗子”的纸牌。记者联系到图中举着骗子纸牌的男子——鹤壁市一名城管队员李文超。李文超说:“担心穿着执法服装,强行驱赶会影响城管形象,引起市民误会,因此换了便装蹲在他们身边举牌提醒市民不要上当。”

四川在线发表黄齐超的观点:我们常见一些人跪地乞讨,虽然理由五花八门,但大多数都是打着悲情的套路,希望得到路人捐助。其实,这些大多都是骗局。骗子是可恶的,他们欺骗施舍爱心的人,透支社会慈善的信任。尽管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但大家都是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正是因为没有人和部门去制止、打击,所以骗子们才更加有恃无恐。城管换便装举牌揭露骗子,其中透露了几多尴尬,值得我们反思。这预示了公众对城管人员世俗偏见的根深蒂固。虽然只是城市市容市貌的管理者,但对于打击骗子而言,也绝非多管闲事。事实上,如果李文超能身着城管制服制止骗子,这样的打击才更有力度。可是,最近几年,大家对城管人员没有好印象,一旦遇到与城管相关的事,公众总认为城管理亏在先,是在他们粗暴执法。李文超换便装举牌揭露骗子,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一种城管的尴尬。

小蒋随想:路边乞讨者中不乏骗子,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没有真正的因困求助者。对普通人而言,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辨别哪些人是骗子、哪些人真需要帮助。所以,一些人选择置之不理,还有人怀着“就算被骗也不多”心态给点零钱。这种稀里糊涂的状态,让骗子有可乘之机,令一部分社会爱心被亵渎,使真正的困难人群遭白眼,本可以获得的救助被掠夺。从道理上讲,对于骗子,理当由执法部门加以打击和惩处,对于该被救助的对象,社会公益与慈善组织责无旁贷,有关方面应该各负其责。然而,一些管理者嘴上不说心里却想,流浪乞讨人员犹如“膏药”,在处理上既有无奈又有惰性。此外,救助站只管几天食宿,或者送回原籍,这样的处理对真正的困难人群意义不大。本例中,城管队员穿便装举牌揭露乞讨的骗子,同样是“正当途径”不畅下的另类之举。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