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机会成本”让考研不再是“香饽饽”

刘晓飞

2014年12月31日14:0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164.9万!继去年人数下跌以来,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又减少了6.5万人,宣告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中国青年报)

“研究生院招不到学生”,这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如今却成了“新常态”。有人说考研热“退烧”的背后是教学质量的下滑;有人说高学历的“失宠”是考生盲目崇拜文凭的理性回归。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根本上,“机会成本”的上涨让考研不再是“香饽饽”。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一个词,意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现在来看,大学生放弃考研显然是对读研产生的最大价值做了舍弃。道理也很简单,就是读研能够创造的附加值在日益减少。通俗来讲,以前从“象牙塔”走出来的高学历人才,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高看一眼;现在,若是拿不出真本事,只会沦为“黔驴技穷”的笑话。莫非研究生就没有真本事?当然不是。只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更需要人才与一线对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来说,确实存在诸多不现实的因素。

考研本来就是双向选择,其价值平衡点在于学校培养人才,学生增加学识,进而把学识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任何一个环节不畅,都会瓦解。试想,假若研究生毕业后还要面临和本科生竞争的局面、并且所学知识难以与社会对接的时候,势必产生自我质疑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蔓延,最终会发展到对教育质量的质疑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底线,考研不再是“香饽饽”跟教学质量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归咎于教学质量下滑。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学院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缝隙”。事实上,教学没有特色和质量,是很难有竞争力,这跟经济发展要求有关。此外,“宽进宽出”的现象也让硕士学位含金量大打折扣。

实际上,考研热“退烧”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社会的多元发展需要不同层面的人才,新型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对于知识结构的需求也日新月异。这也造成了更多的人为了梦想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拿文凭。我们知道,招研院校绝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正缘于此,更多的人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学习途径。

考研“冷热”与否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可以作为一个信号,提醒高校:为了培养新时期的人才,还可以做些什么?因为只有高校给予毕业生更大的价值量,毕业生才会在“机会成本”较量中,选择读研。

分享到:
(责编:袁云儿(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