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欲改名红旗渠,好点子还是瞎折腾?
背景 :因“人工天河”红旗渠而闻名的河南林州,似乎有意改名。近日,当地官方主办的红旗渠网发出一则“民意征集”:如果“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张家界一样,给百万林州人民带来红利?不过,林州市相关领导对记者做出回应,称改名并未上升到政府层面。
京华时报发表铁永功的观点:林州市的“改名宣言”,毫不掩饰对张家界等地的艳羡,认为这可以打响当地品牌,给民众带来滚滚红利。但改名也有不成功的例子。如湖北襄阳,先后换了几个名字,最后又改回去了,被认为是瞎折腾。何况,地名不是说改就改了的,地图、标牌、各种证件都要重制,民众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这都是需要成本的。林州市通过官方网站征集民意,至少做出了征集民意的姿态。但普通民众和出门在外的林州人,是否支持家乡改名,其实是大有疑问的。愿望最强烈的,可能还是急于出名求利的地方官员或商人。当然,地方有调查论证和提出申请的权利,但地名主管部门应该依法办事,严格把关,不能助长急功近利、割断历史的改名风潮。
华商报发表王聃的观点:城市的更名举动,必须建立在笃定的客观条件和程序之上。首先,城市更名理当是一种“发展之后”的自然结果,譬如此前的行政区划由县(区)升级为市,同时,此种改名既不应割裂名称中文化的内涵,且成本是“最小”的。其次,城市改名应该处于一种被严格约束的状态。改名前既要有相关专家科学负责任的论证,也要有对于当地市民意见的广泛听取。满足了这样的前提,城市改名才是可以接受的。城市更名,兹事体大。最应该拿什么来佐证城市更名的必要性。除了经济层面上的客观审视,以及严格到位的程序,不会再有其他。
小蒋随想:林州此举有明显的“投石问路”意味。如果各界反响积极,或者反对声音不猛,改名可能就会进入操作阶段。倘若质疑吐槽的人太多,改名“未上升到政府层面”的回应,也可以平息事态。这就叫“进可攻、退可守”。不管怎么说,这种方式具有民调的特征,比行政者“拍脑袋”决策、“霸王硬上弓”要强得多。另外,城市改名对地方究竟有多大利与弊,其实很难得出统一的答案。不同的地方特色,不同的区域特征,让改名的效果存在各种变数。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倾向性也可能完全不同。地方改名,注定会面临喝彩与倒彩、掌声与拍砖。
潭柘寺“功德箱”里的钞票进了谁腰包?
背景 :新华社报道,北京潭柘寺里有70个功德箱,其中53个是归旅游景区内一家上市公司收钱,成了这家公司的“摇钱树”。
新京报发表刘雪松的观点:2005年起实行的《宗教事务条例》规定,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献。这些以寺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及管理部门,不是宗教团体,无权设立功德箱。他们的功德箱混在正规僧团管理的功德箱中间接受捐献,实质是在“借佛敛财”,是一种诈骗行为。在人们对慈善事业心存疑虑、信心不足的当下,潭柘寺经营机构的这种掠财行为,是在佛门净地的一种欺诈与行恶,是打着善与功、慈与德的一种暗中打劫。当信任可以在佛门被污,当善意可以在净地被辱,人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机构本身还会有什么信仰,对法治还有什么敬畏?他们拿的是功德箱里的钱,扇的是法治的耳光,更是扇向善众们的耳光。他们不怕别的报应,就让法治回报他们。
小蒋随想:恐怕,许多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诸多变身为旅游景区、有着商业味道的古刹寺庙,与宗教僧尼还有多少关联?即便仍有关联,又如何划分景区经营与佛教“化缘”之间的界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少林寺与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就因为门票“分成”对簿公堂。在这背后则是,寺庙产权不明晰。如果作为文物,寺产归国家所有,僧众只有使用权。但国家所有的概念很空泛,地方政府与经营者可以借机捞钱。潭柘寺内的一些功德箱异变为景区经营者的“摇钱树”,表面上是“挂羊肉卖狗肉”,深层同样涉及有关权属的混乱与不透明。如果一些本质属性不被厘清,难免有人浑水摸鱼。
![]() |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