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这个时代,我们该拿什么来保护失怙的孩子

章正

2014年12月16日16:2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一组河南固始县平安社区救助中心的照片这两天在网上引发关注。照片显示:包括几间平房和一个院子的救助中心,部分房间里棉被破陋,没有像样的床,而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则被用长绳系在树上。对此,该救助中心负责人表示,此事已引起当地民政部门重视,并于上周五送来了床和被子,接下来将改善环境。(12月16日 光明网)

虽然,没有毕节男童闷死在垃圾桶和兰考孤残儿童葬身火海事件惨烈,但是看了儿童被栓在树上,让人心里却多少不是滋味。失怙孩子,作为弱势群体,本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可现实中,有的孩子即便进了救助站、福利院,生活却并没有如想象中得到改变。类似的事件,理应得到更多的反思。

我国对于孤残儿童的保护制度由来已久,宋朝就有慈幼院,清朝也有育婴堂。到了新中国之后,国家就接管了民间慈善组织成立了儿童福利院,国家就承担起了照料儿童的责任。在具体的实施中,为了更有操作性,对于这类儿童除了国家的正式救助之外,还有亲属照料的非正式照料。

儿童拴在树上这一事件,实质上暴露了基层救助中心、福利院等救助机构的照料服务专业化水平缺失。一方面由于这些机构的经费限制,导致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固始县的相关负责人就表示,由于招不到年轻人,该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年龄较大,对于调皮年龄的孩子管理起来也就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对于儿童而言,除了要给予生活救助和安全保障之外,还需要得到教育,这正是基层救助中心所无法提供的,也是让我们感到辛酸的缘由。

有人会说,既然基层的制度化救助无法解决孩子教育问题,为什么不通过亲属的非正式照料?在农村,我国对孤残儿童的救助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孤残儿童只能享受到“五保”的救助。很多失去父母的孤残儿童,只能由祖父母来照料,他们本身经济来源不稳定,加上年纪大精力不足,难以给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

这个时代,我们拿什么来保护失怙的孩子?短期内,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制度性救助的薄弱问题,可是社会的期望值却很高。此时,不妨考虑打破救助制度的藩篱。在孤残儿童救助中,除了政府资源之外,社会力量具有相对灵活性和冲动性。因而,政府适当调整政策,给予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合法的身份,让他们也参与到照料孤残儿童的救助中,给儿童提供更好的福利,无疑善莫大焉。当然,这并不代表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政府部门除了做好监管之外,也应做好标准和评估的制度设计,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释放制度变革的红利。

另外,我国多数的孤残儿童来源于农村,亲属照料孤残儿童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对此,政府在制度设计的时也要考虑公序良俗,为符合收养条件的孩子提供孤残儿童救助体系。在制度中,将儿童的救助从其他五保户的救助中剥离出来,同时也要根据地方政府的财力,提高儿童的教育、医疗、心理等方面的福利,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作为孤残儿童,他们不仅承受了生活压力之苦,无形中,也受到了一定的社会歧视。对此,政府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更有作为。然而,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如何为不同地区的失怙孩子提供更多的福利,这个问题当地的社会组织不仅更加了解,也更为擅长。此时,他们的出场配合也就同样重要。

分享到:
(责编:袁云儿(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