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京报:望冤案止于呼格

邢世伟

2014年12月16日08:56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望冤案止于呼格

  记者手记

  司法理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司法工作者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呼格案的“平反”能够让司法人的内心有所触动,并成为其司法理念转变的一个台阶。

  12月15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高院正式向呼格吉勒图家属送达再审裁定,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最终在法院的“自我纠错”下宣告无罪。沉冤18年,呼格吉勒图的父母在他的墓碑前痛哭不已,缠绕在他们心中18年的心结开始解开。

  在采访中,发现一起冤案错案的纠正,真的是一场“马拉松”。不可否认,在呼格案被“平反”的过程中,内蒙古高院扮演了“勇敢者”的角色。呼格案从2005年呼格吉勒图家属申诉开始,内蒙古高院经过9年的复查和再审,最终定案。可以想象,这9年不仅仅是重新核实证据的9年,众多法院外的利益博弈伴随其中,让复查的过程显得着实漫长。经过如此波折,可见个中利益之复杂,纠错之艰辛。

  可想而知,呼格案的“平反”对于中国的冤假错案的陆续“平反”,尤其是对当事人已经死亡的冤假错案“平反”将具有标杆性意义。首先,法院严格按照“疑罪从无”和证据规则定案,这将推动各地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的理念转变。其次,呼格案在定案后将进入责任追究程序,预计涉及该案的公、检、法相关人员将会有人陆续被降职、免职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对于参与类似案件办案和审理的公、检、法人员将起到警示作用,办案和审案中如果跨越“证据雷池”,很可能有一天会受到惩处。

  前段时间,和一位知名刑诉法学者聊起近年被“平反”的冤错案件,他告诉我,每一起冤错案件背后都存在着刑讯逼供、变相刑讯逼供、诱供等行为,冤错案件的源头就在这里,如果非正常的讯问方式不能禁止,冤错案件还会陆续发生。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严格禁止刑讯逼供行为。然而,仅仅有法律条文仍然不够。如何在具体的办案中,剔除公安机关一味追求破案率,检察机关追求起诉率、有罪判决率等不合理的考核指标,构建真正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格局,尤为重要。

  司法理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司法工作者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呼格案的“平反”能够让司法人的内心有所触动,并成为其司法理念转变的一个台阶。愿冤错案件止于呼格。

  □邢世伟(新京报记者)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