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即将结束。这一年发生了多起触目惊心的安全事件,每一起都令百姓付出健康和生命代价。全社会曾追问:谁该为这些事件负责?日前,新华社记者对2014年数起重大安全事件的问责情况进行了追访,结果是有的拒绝公开,有的尚在处理。
这些安全事件中,有西安幼儿园给儿童喂药、奉化居民楼坍塌、大连中石油输油管起火……现在想起这些事件,相信很多人的内心痛楚还会被唤起。毕竟,这些事件或涉及儿童健康,或危害公众安全,给民生带来重大灾难,在当初曾搅起舆论关注浪潮,成为热点新闻。没想到,现在进行问责追踪,竟然发现这些新闻都变成“断头新闻”,或者叫“烂尾新闻”。
“断头”和“烂尾”的意思显而易见,用之来形容新闻,也就是指新闻事件报道出来之后,核心问题并没得到解决,民意诉求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复。对此类安全事件来说,很显然,如果不能把问题真相查清楚,让相关责任人受到应有惩罚,就不可能赋还社会应有的公平正义,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警示价值,来催发相关制度重建和体系完美,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问题是,当这些事件走出舆论风暴的旋涡,不再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时,相关部门、单位曾经的道歉与反思就成了空洞的说词,当初承诺的责任追究也变成了真实的谎言。诸如“无法提供具体处理结果”“拒绝透露处理信息”“责任人员处理意见尚待审核”等理由与托词,也清晰展示着相关部门拖沓推诿、敷衍民意的顽症。
“烂尾新闻”的存在,不禁令人怀疑,在那些触目惊心的安全事件背后,是不是有着强大的权力干预,有着掌握巨大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在“烂尾新闻”背后,还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多少探询无果的真相,有多少未能满足的权利,有多少未能传递的正义,有民意期待落空的制度改革?曾经的热点事件沦为“烂尾新闻”,从根本上讲,暴露出监督体系存在重大问题,暴露出问责制度往往还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
监督与问责,绝对不应是简单空洞的孤立存在,而应该成为制度性、系统性的常态。仅仅靠媒体追访才发现问责落空,这本身就说明相关监督机制存在断裂,相关问责仍然处于临时性干预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面对“烂尾新闻”,必须去反思,对待公共责任事故,如何真正完善监督体系、健全问责机制、落实问责举措。只有让事故问责追踪不再成为“烂尾新闻”,才能让每一次事故的发生,最后都变成相关管理整顿的里程碑,使人们不再重新掉入类似安全事件的噩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