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学校再缺钱也不能把家长当“唐僧肉”去“强捐”

王瑶

2014年12月01日13:5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广东省高州市一些小学的学生家长反映,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学校花大力气改善教学设施。但由于资金有限,学校便号召家长们捐款,还设定了最低捐款额度。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强捐”。(12月1日中国广播网)

为迎接上级检查而改善教学设施,这种形式主义之举虽有些令人生厌。但不可否认,教学设施的改善,最终受益的依然是学生。在学校资金紧张、教学设施又不得不改善的前提下,学校向学生家长发出捐款倡议并无不妥。然而,当学校为这份捐款倡议加上最低捐款额度后,捐款办学一事俨然变了味。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免除中小学生的大部分费用,大大减轻了家长负担。但孩子上学交钱少了,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随意向家长们收取一些费用,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在家长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学校倡议其为改善教学设施做出一点贡献,自然是一件值得称赞之事。但无论家长作何选择,捐与不捐,都是家长的自由。不能因为自己孩子在该校读书就必须捐款给学校,而学校更不该设置所谓的最低捐款额度。

学校之所以能够要求家长“强捐”,实则是以学生作为筹码。家长自然都希望孩子学习、成长的好些,为学校发展出一份力其实也是为了自己孩子。但家长主动捐款和被动捐款的心情完全不一样,前者是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后者则可理解为学校的以权谋利。诸如,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刚一入学,学校就要求家长为班级买这买那。一般情况下,这种集资建设班集体的行为大都是家长群体自愿的。购买图书、布置教室等等的费用都由班主任抑或家委会直接通知家长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家校联系,也为孩子发展营造出了更好的环境。然而,一些教师自己缺少什么东西,也在班上告诉孩子们,其目的便是希望孩子的话能够传到家长耳里,从而满足自己的私心。像教师过生日、最近生病等等这些情况,有时虽然是教师在不经意间透露给学生的,但这类话一旦传到家长耳朵里,很可能会被理解为另外一种意思。

家长关心教师、关心教育自然值得鼓励,学校更应善待家长这份对教育的热忱关注。逼迫家长“强捐”,说起来好像是为了孩子,但势必会给家长心理上造成压力。即使一两次家长愿意如此,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对于学校类似的倡议家长或许就没兴趣了。如此一来,便会使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减少,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若是真心为学生发展着想,也不会接着应急上级检查之机要求家长“强捐”。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所做之事、教师为学生所做之事,家长不会不知道。真正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才会更大。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