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湖南省衡阳市公职人员肖卫东在狩猎时误杀一名村民,引起强烈关注。经查,肖卫东所用双管猎枪系非法持有,而同行非法打猎的还有10人。
在德国,如果你想打猎,可以扛起猎枪就行动吗?显然不行。在工业化社会,狩猎早就不是一项常见活动,但德国仍为此树立了如丛林般森严的法律法规,事无巨细,都在“规矩”之内。
据统计,德国目前只有约1万名职业猎人,另有35万人为登记在案的狩猎爱好者。但不论哪种情形,都要先参加理论与实践课培训,通过考试方能获得狩猎资格证。考试分射击、笔试和口试三部分,内容涉及武器的保管、使用与技术原理、野生动物与农林业知识、风险防范、猎物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卫生标准等。从知识储备来说,职业猎人与业余爱好者并无分别。曾有德国朋友感叹,这大概是德国人在学业之外能遇上的最难的一类考试。
不过,拥有资格证只是前提,猎人每次打猎都需获得相应的狩猎权。不论狩猎区土地为公有还是私有,狩猎必须获得土地所有者的授权,而且狩猎区面积一般不能少于75公顷。此外,德国各联邦州对狩猎时间与范围还有更详细的规定。
针对狩猎枪支使用与管理的规定,则更为细致。拥有狩猎资格证的狩猎者,必须购买强制性猎人险,以防范狩猎中各种风险。具备这个条件,才能购买相关弹药和枪械,其中杀伤力较强的步枪或霰弹猎枪不能超过5支。购买之后,枪支的保管、携带与使用各有章法,如在家中,猎枪必须处于无法被不具相关资格的第三者取得或使用的状态;开车携带时,枪支必须空膛,锁于箱内并放在后备厢中;只有在狩猎中且有必要射击时才能装膛,扣动扳机前也必须排除一切误伤他人的可能性。下萨克森州颁布的《狩猎风险防范条例》甚至明文规定:“要排除子弹或弹片经石头、冰冻地面、水面弹起或经射穿猎物身体弹出而伤及他人的可能”。
德国的狩猎规范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个人狩猎需求、过剩的野生动物繁殖与珍稀动物保护之间进行协调。因此,各地对可猎取对象有非常具体的规定,不同猎区可猎取动物及动物年龄可能各不相同。同时,狩猎结束后,猎人必须将猎物的种类、大小、性别、出现和死亡的地点等各种信息,上报相关管理部门,以便其掌握动物种群的详细信息,并对狩猎限制进行调整。
正是得益于如此繁复的规范,德国的狩猎活动才能“可持续”地维持。其实,狩猎规范不过是德国社会生活极为规范化的一个缩影。在德国,连如何避免扔垃圾扰民这类“小事儿”,都有耐人寻味的法规进行限制。一位德国华人律师对记者说:“没有法律规范可循,德国人就会觉得寸步难行。”
如此精细的社会治理,首先当归功于立法的周全与细致。在德国,除联邦外,各州、各州下属乡镇、社区乃至一些职业协会,都有权制定法律法规,而且一层比一层细化。各立法单位可以根据所辖范围内的具体情况,形成针对性极强的法律条文。比如,法兰克福的水源地在近郊巴特洪堡地区陶努斯山中的上乌泽尔河,巴特洪堡区便专门对该水源地的植被、空气标准与土壤保护进行立法,立法对象单一明确,可行性也非常强。
更值一提的是,德国人在制定规则时,非常注重社会公共效益,包括维护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弱势群体需求等。不论狩猎、钓鱼还是伐木,德国法律对物种与年龄都有细致规定;在各种公共场合,随处可见方便残疾人的设计与设施,德国法律甚至规定,凡有残疾人的工作区、居民楼,必须为其开辟或保留方便其出行的停车位。
生活在德国,可以真切感受到社会治理是一门精巧的学问。管理部门必须在个人与群体、短期与长远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与协调,同时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个问题进行细致、清楚地研究,之后再进行精细、合理地规划。“无规矩不成方圆”,德国社会治理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勤立规矩、善立规矩、巧立规矩,当然,还要更好地践行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