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薛家明:“第一次被假材料骗”值得警醒

2014年11月07日08:47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薛家明:“第一次被假材料骗”值得警醒

  前几日,有人发帖称,南宁一公职人员陈某某有“小三”,且有一个私生子。陈某某的妻子张敏(化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网帖内容属实,且她手上掌握有相关证据。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尚无法证实陈某某与另外的女子生子,但一个得到确认的事实是:一名叫黄某的女子,通过伪造的证件,为她孩子办理了《准生证》并上了户口。(11月6日《南国早报》)

  毫无疑问,当公务员、小三、私生子、假证等热词一起出现,必然会引爆舆论场。目前,公众也都把注意力聚焦在陈某某是否出轨上。诚然,作风问题是对公职人员品行修养与道德情操的一次大考。毕竟,自身不正,如何保证行得正、干事实?但我们在围观陈某某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有关部门“第一次被假材料蒙混过关”的鸵鸟心态。

  为何“假证真做”,黄某顺利办理了《准生证》并上了户口?思林镇计生办的解释是,“伪造的结婚证很逼真,让他们没有辨认出来”。而派出所的则称,“2007年,公安内部未联网,这张假身份证号码是对的,没有看出来。”但问题是,逼真的、“套牌”的假证,就足以以假乱真,谁能保证以前没有“先例”呢?用假证为孩子上户口,第一次露马脚,并不代表以前没有。

  其实,黄某用假证骗取户口,并非没有漏洞。比如,派出所事后发现,“黄某拿来的陈×身份证是伪造的,但身份证号码是对的,与陈某某的身份证号码一模一样,相片却不一样。”可如此漏洞百出材料,居然通过审核。而且,有关部门发现问题后,没有及时补救,致使问题一拖再拖。显然,相关部门一直标榜的“我们工作一直很认真”,只是一句空话。

  也许,“第一次被假材料蒙混过关”只是假证闯关后的莫名惊诧之语。但其背后蕴含的鸵鸟心态,也该引起注意。目前,计生部门和警方均在调查此事,但相关部门在调查黄某假证闯关、林某是否出轨的同时,有关部门更要调查一下自己。一方面,要查一查还有没有类似的“假证真做”,不给浑水摸鱼者留空间。另一方面,要举一反三,看一看其它工作有没有被蒙骗的漏洞。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