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齐颖:“远离低俗”应成为歌剧发展新常态

2014年11月06日15:25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齐颖:“远离低俗”应成为歌剧发展新常态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为武汉赢得了“知音之城”的美誉,而昨晚琴台大剧院上演的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又将这“知音之遇”带回到了她最初的起源地。武汉市歌舞剧院与武汉爱乐乐团联手合作,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呈现了一出精彩的表演。(11月5日荆楚网)

  在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综艺节目为搏出位竞相模仿,神剧无限重播和复制,广场小苹果大行其道的全民娱乐的今天。歌剧,作为一个舶来品,想要在中国的本土文化沃土里生根发芽乃至发展壮大,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歌剧,自从诞生之日起,其创作的主题似乎都与政治发生着紧密的关联,如从早期阶段的《扬子江暴风雨》到奠基阶段的《白毛女》,到深入探索阶段的《洪湖赤卫队》再到十年动乱之后的新创新《伤势》,这一局面都没能被打破,直到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开启了崭新的一页,出现了一系列的新作品,如《麻雀与小孩》、《西施》、《桃花源》等。这些作品把传统的中国文化与从西洋歌剧借鉴来的经验相结合,冲击了中国歌剧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观念,给中国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动力,但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贴近大众生活但过于简单粗暴的低俗化歌剧严重违背了歌剧艺术的底线,阳春白雪的高雅歌剧又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作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的展映歌剧之一,《高山流水》不仅为我们演绎了浪漫的知音佳话,也为“高雅的歌剧如何赢得市场这一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之处。

  高山流水如何觅得知音?从歌剧《高山流水》或许能得到不少启示。

  首先,歌剧自身品味的保持与坚守。“歌”与“剧”是歌剧最核心的两个元素,而歌的音乐的悠扬婉转与剧的剧情的吸引人心,是歌剧保持自身水准的根本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高质量的原创音乐和滴水不漏的舞台设计至关重要。毫无疑问,《高山流水》做到了,无论是首尾呼应的“小星星”的清新吟唱还是贯穿歌剧始终的“高山流水”的反复咏叹,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与宇宙的广袤,让人感受到清新脱俗的高雅与诗情画意。舞台设计同样精致华美,给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其次,歌剧与本土化和大众化的结合。这是《高山流水》创新的一面。作为知音故事发源之地的武汉,无疑成为诠释高山流水的最佳场所,汉江之滨一叶叶小船和回荡的钟声,让我们情不自禁产生了共鸣。在这一点上,《高山流水》在保持自身水准的同时,加入了武汉话等方言的元素,让观众感到亲切,从而拉近了与本土观众的距离。而在大众化这一点,则要谈到歌剧本身的故事创新,歌剧第二幕和第四幕,伯牙与楚王和晋王关于音乐本质的探讨,看似与知音故事无关,或可删去,其实是在更深层次的对生命价值的探讨,音乐不是歌功颂德,生命的价值也不是奢靡的享乐,而是对自然的拥抱,对知音的寻觅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实现。这不仅从侧面表现了伯牙高尚的人格,知音的难以觅得,也是对大众价值观的一个敲打,也体现了歌剧的深层次魅力,它带给我们值得思索的问题?人到底应该有怎样的追求?人应该如何活着?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如何坚守底线地实现自身的追求,又推陈出新地拥有自己的立锥之地,我想这不仅是中国歌剧面临的问题,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应该反省。《高山流水》的案例所给出的答案或许有值得借鉴的可能。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