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戴丽珠:期待歌剧向大众敞开门

2014年11月06日15:00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戴丽珠:期待歌剧向大众敞开门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为武汉赢得了“知音之城”的美誉。11月4日晚,武汉市歌舞剧院、武汉爱乐乐团联手将这段佳话带回了其发源地——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在琴台大剧院上演,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11月5日荆楚网)

  关于歌剧这一“舶来品”是否真的适合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应该成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等系列问题,也借此盛事,重新引发着大众的讨论。

  笔者在欣赏完昨晚的歌剧《高山流水》之后,不仅因歌剧的艺术魅力心有震撼,也对一些议题有了新的思考。

  《高山流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伯牙摔琴谢知音”更是令人唏嘘。其背后蕴含着的古琴风韵,古人气节,也是使其流传至今的灵魂所在。如此典型的中国古典故事,要如何通过歌剧这个西方艺术形式得到呈现,不仅是“新瓶子装旧酒”的难题,更是“洋瓶子里装中酒”,难上加难。

  歌剧版《高山流水》确实非常用心地在解决着这两大问题。于是我们看到:编剧创新地将“高山”和“流水”具象化成两个角色,使原本抽象的大自然有了载体,也使伯牙先生在子期出现之前不再孤单;楚王宫和晋王宫的情节设计,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冲突感,使得原本略显单薄的情节更加丰富,同时还有点针砭时弊和探讨人生的新意味;两个丑角的加入让歌剧亦庄亦谐,还似乎让人看到了传统中国戏剧的影子闪过;楚王宫和晋王宫各具地方风情的曲调和唱词,也是令人惊喜且会心一笑的闪光点;甚至在”伯牙摔琴“的核心情节上,也做出了大胆的变革,虽然这个变革还有待商榷。

  而除此之外,歌剧版《高山流水》其实似乎也在回答着更大更深的问题。首先,歌剧这一“舶来品”是否真的适合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中国歌剧节正在大胆践行着”拿来主义“;而正如《高山流水》中唱到的,自然的才是真实的,一切自有时间检验,歌剧的生根发芽也会在”中国艺术进化史“中,接受“适者生存”的检验。

  其次,歌剧应该成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高山流水》中的钟子期,不过是一介砍柴白丁,反观楚王晋王,倒是应当有才有识。然而真正能够听懂伯牙琴音的,却是子期。歌剧说到底,本质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内行看门道的高深,外行且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动,又有何不可呢?

  而听懂伯牙琴音的子期,会开始多读书钻研;被歌剧魅力打动的平民,焉知不会因此而希望深入了解甚至登堂入室?若有阶梯在,自可拾级而上了。

  所以,或许歌剧正如隐于艺术市集的钟子期,平民正如隐于俗世凡尘的钟子期,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一曲高山流水之中,觅到知音或者成为知音。

  为了隐于市的钟子期们,让我们欢迎更多像歌剧版《高山流水》勇敢创新的作品,也感谢更多像琴台大剧院向大众敞开大门的平台吧。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