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含金量“成色”很足,但从纸上政策落实到现实层面,仍有许多环节需要打通。
政府的政策偏向,对于全民健身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长期以来,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政府往往更倾向前者。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远大于全民健身投入,说明了竞技体育在官员政绩、地方形象上的重要性。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首先应是政府转变观念。将全民健身相关指标纳入政府考核、官员升迁的依据之中,才能避免口头上重视、实际上轻视的现象。也只有真正拿出搞招商引资的态度来搞全民健身,才能让简政放权减少审批、激发市场活力等政策利好真正落到实处。
凡事不可矫枉过正,有了政策利好、政府放权,全民健身是不是一定就会迎来一轮大发展呢?在一些市场功能成熟、体育设施齐备、运动热情高涨的地方,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不能忽视的是,在一些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很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更需要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
比如在资金投入方面,市场偏爱有商业潜力的大型赛事,对日常的群众体育锻炼可能没有太多热情,因此在社区健身设施等方面,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财政投入必不可少。另外还有用地保障,建体育场和搞房地产哪个利润率更高一目了然,政府更应把好规划控制关。不妨在用地性质方面,将体育设施用地提升到与绿化用地、商业用地同等重要的层级上,以规划红线确定。也可规定在房地产、商业开发中,明确体育设施用地不得少于一定比例。
总而言之,政府既要通过简政放权对体育市场充分松绑,又要在市场可能失灵的地方及时补位兜底,才能推动全民健身走得又快又稳。
摘编自《广州日报》10月25日文/张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