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小时候背诵古诗文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回忆,现在大家还能记得幼时背过的古诗文吗?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觉得受用。(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这次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72.2%的受访者觉得受用,其中包括“值得庆幸,受益终生”(36.8%)和“当时难过,现在受用”(35.4%)两种感受。仅19.3%的受访者觉得“现在也没啥用”。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小时候背诵一些古诗词,还是不白费功夫的,很有好处。
另外,受访者印象深刻的古诗词有:王之涣《登鹳雀楼》(62.7%)、李白《静夜思》(55.2%)、汉乐府《长歌行》(49.5%)、李绅《悯农》(48.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7.8%)等。古文名篇有:陶渊明《桃花源记》(55.1%)、诸葛亮《出师表》(53.1%)、刘禹锡《陋室铭》(44.8%)、范仲淹《岳阳楼记》(39.7%)、欧阳修《醉翁亭记》(32.5%)等。而这些古诗词、古文篇目,恰恰是我们大家普遍耳熟能详的经典。
上述这些,可以说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习近平主席“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观点及道理。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不能从课本中去掉,而且应该形式多样地被人们推广,学习,和应用。
由此想到,2012年8月份的上海书展期间,知名学者于丹带着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来到现场。她表示,推出《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新书,就是要带领广大读者在古诗词的优美意境里徜徉、遨游,去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些美好回忆。她还呼吁年轻人逆流而上去爱中国古诗词,“就是为了写情书,也要读点古诗词吧。”
于丹的话,当然是笑谈,她的直正用意,是要告诉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古诗词是好东西,多掌握一些没坏处。是的,古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知识。多掌握一些古诗词,不仅增加了知识量,更对学习、工作、生活等有所帮助。就说交际吧,知识渊博、出口成章的人,往往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与好感,而这之中,古诗词占了很大比重。交际时见缝插针,恰到好处地说几句古诗词,不仅能展示自己的知识面,也有助于调节气氛,加深感情,岂不快哉?
小时候多背一些古诗词,看上去没多大必要,但对今后来说,却意义重大。在当时,也许不明白古诗词的意思,但也先把它们背下来,等将来有能力理解了,再慢慢去口味它们的含义,同样能达到博学多长的目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古诗词,同样如此。既然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瑰宝,我们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灵活应用。而且我们应该相信,只要背过和记住了,将来总归有用得着的一天。我们千万不能抱着实用心态对待古诗词,认为用得着就学,无所谓就不学,而等将来需要用时才发觉知之甚少,这时后悔已晚了。我们更不能像某些暴富者那样,虽然腰缠成贯,衣食无忧,但知识极其匮乏,最后“穷得只剩下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