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京晨报:礼仪之邦更需设定送礼罪

佟彤

2014年10月23日10:01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礼仪之邦更需设定送礼罪

  ■晨报视角

  中国整个社会风气的浮华、浪费,都和越来越重的送礼风有直接关系,这也玷污着中国“礼仪之邦”的古远盛名。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委员长会议,建议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议案,其中有望加入“收受礼金罪”。外媒对此评价说,“收礼罪”若获通过,中国有望掀起一场社会风气的变革。

  具体讲,“收礼罪”的建议一旦入法,只要国家公职人员收受了他人一定数额的礼金,无论是否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都将面临法律的惩处这一刑罚的设立,无疑将有助于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在新形势下的自洁。

  无论是红白喜事的红包越来越大,凑份子钱能让人透支工资,还是逢年过节的商品包装过度豪华,奢侈品的消费超过发达国家,乃至节前因为突击送礼导致的道路拥堵……这些近年来出现的不良社会风气,一个重要起因就是送礼,而且绝对不是出于纯粹朋友情谊的送礼,更多是目的明确的官场送礼。送礼花的是公费,收礼是为了假公济私,反正不是花自己的钱,所以可以出手阔绰;反正可以利用权力办事,不收白不收,这样的上行下效,自然开启了贪污腐败,不仅如此,中国整个社会风气的浮华、浪费,都和越来越重的送礼风有直接关系,这也玷污着中国“礼仪之邦”的古远盛名。

  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但是,无论是“礼仪之邦”的“礼”,还是“礼尚往来”之“礼”,都绝对不是现在的送礼,更不是极具功利目的的行贿,以此来理解中国传承已久的礼仪,是对中国古老文明的一种亵渎。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它构成和决定了社会的价值观。“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比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这些有效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使之更合乎文明社会的规则, 在历史上,也一直是维护社稷稳定的法宝,是“礼仪之邦”的存在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今社会状况下,设立“收礼罪”,显然是新形势下维护社稷的必须,这也是新时代必须增加的新礼仪。只不过在这一刑罚设立的同时,如何量化“收礼罪”标准,如何量刑才能防止贪官巧借“收礼罪”逃脱“受贿罪”罪名,如何在打击收礼的同时杜绝送礼等,都是需要全面考虑的。但是,只要能下定以“收礼罪”保洁“礼仪之邦”的决心,这些技术性问题是可以纲举目张的。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