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启锋
千龙网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微信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但晒照片、网购、扫二维码等习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安全隐私问题却被中学生们所忽视。同时,还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10月16日《北京日报》)
“微信摇一摇,添加陌生的新朋友;逛逛网上商城购买所需的产品……”这些场景已经成为不少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这个专题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安全形势异常严峻。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从现实走向了虚拟世界,QQ、微信、微博等新兴沟通交际工具被孩子们广为热衷并快速地“占领”他们的交友和消费空间。由于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淡薄与安全知识的匮乏,网络交往的风险与隐患也在与日俱增地困扰和侵蚀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唱响网络安全主旋律,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已迫在眉睫。
毋庸讳言,网络之于青少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让孩子们的信息获取驶入高速公路,令他们快节奏、高效率的学习生活如虎添翼,更极大地拓展了社交的视野,让其相对闭塞的人际交往“天线变通途”.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也给青少年学生的交友徒增了许多安全风险。近年来,由于青少年上网泛滥所导致的网络诈骗、暴力、色情、抢劫、盗窃等犯罪案件不断见诸报端,为青少年安全上网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与管理已经刻不容缓,增强安全上网意识与能力,筑起网络安全“防护墙”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利用和管理问题,提出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然而由于教育与管理的滞后,至今我们在网络安全上仍然步履蹒跚。而网络安全尤其是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欧美等互联网发达国家也未能独善其身。事实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上起步较早,他们的在青少年网络管理上的一些有益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英国学童早在2006年就已开始接受必修课程:网络安全教育,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2010年也要求绝大多数美国中小学今后向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不能因为苍蝇进来就不开窗户”,保障青少年网络安全宜疏不宜堵,如果一味围追堵截只能于事无补,甚至适得其反。青少年迷恋网络,甚至四分之一的中学生能够敞开心扉接纳陌生人却在微信中屏蔽熟悉的家长和老师,这说明什么问题?追根溯源,成人或许是孩子们深陷网络泥潭的“罪魁祸首”.我们需要反思和警醒的是由于现行的教育模式封闭了学生的交往环境,过多地限制和桎梏了孩子们的成长,导致他们多元化需求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得不到尊重和满足,便“移情别恋”于网络,甚至铤而走险到虚拟世界里寻求刺激和快乐。解铃还须系铃人,直面青少年网络难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用开放的胸怀和思维,构建民主平等的教育生态,让孩子们在现实中尽情体验生活的乐趣与成功,才是他们“浪子回头”理智、适度上网的一剂良方。
保障青少年网络安全,亟需管理和教育跟进,“两手都要伸,两手都要硬”.教育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广泛开展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构筑全方位、可持续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网络课程,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网络诱惑,正确甄别信息真伪,慎重上网,有效克服上网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不断增强学生抵御网络风险的安全防范能力。家长也应对孩子上网给予必要的监管,防止他们泛滥上网。
互联网管理部门更要加大安全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广应用绿色软件,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秩序,提高青少年上网的安全系数。网络从业机构要本着“幼吾幼以之人之幼”的伦理价值,及时清除网络“毒瘤”,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网络环境。
双管齐下,形成青少年网络安全的“铜墙铁壁”,让网络风险销声匿迹,使每一个稚嫩的花朵都能在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茁壮成长。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