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可按兴趣编班,连上两节,小学全面开设游泳课,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16日,青岛市教育局、市体育局等部门联合出台新政,多举措提高学生体质,计划到2017年,全市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5%以上。(10月17日《齐鲁晚报》)
在2012年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高校体育科研人员的调研结果令人忧虑: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持续下降,虽然趋势有所减缓。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以这样的身体素质,如何建设人才强国?”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连续用了两个“形势严峻”来表达他的担忧。 我国某一著名高校今年新生参加军训,在第一周的军训中,每天都有一片片的学生晕倒,第二周情况好转,但每天仍有学生晕倒。面对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形势严峻”的现状,怎样才能够有效地遏制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严峻现实,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思考的一件大事。
健全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体质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出来的时日已久,但是将素质教育理念真正的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是少之又少。这是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要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算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一旦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由于面临升学的无形压力,学校只好祭起应试教育的大旗,一下子就将素质教育打为原形,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成为师生的必然选择。
现在社会上评价一所高中办得好不好唯一标准是这所学校考上了几个清华、北大,有多少学生上了重点本科线,至于这所学校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得怎么样,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如何都变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高考状元塑像”事件就是最为明显的佐证。所以健全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评价体系是突破学校体育困局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办法。由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中缺乏体育因素导致了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不足,因为学生评先、评优都与体育的好坏无关。为了有效扭转这种状况,因此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补齐体育因素这块短板就显得尤为重要。
端正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是提高学生体质最好的抓手。学校体育教学要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丰富教学形式,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校体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落后状态。由于历史的原因,体育并没有被摆在与德育、智育同等的位置上,在一些高校里,体育已经退化为每周一节的课程,有些学校的体育课程存在“一刀切”的问题,过于注重测试结果,没有充分重视体育锻炼的过程;在课程教学上往往以竞技性项目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体质下降就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端正学校的体育教育目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是每个人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中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美好国家神圣使命。青岛市教育局、市体育局等部门联合出台新政,多举措提高学生体质是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推进工作,值得为之点赞,因而我们可以大声说出来:提高学生体质我们行走在路上,推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着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一批又一批学业成绩优秀、身体素质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绚丽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